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钢铁裁缝”任相福:从农民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

2019年01月03日 15: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庆“钢铁裁缝”任相福:从农民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
    图为53岁的国家级技能大师任相福(图右)与同事一起做技术攻关。 受访者供图 摄

  中新网重庆1月3日电 (记者 钟旖)“1987年,我以农民工身份进城务工,成为一名普通的冷作工人。在那之前,我刚从职高毕业,主要在家务农。”3日,在位于中冶建工集团重庆钢结构有限公司的任相福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内,53岁的国家级技能大师任相福回忆其32年从业生涯时说,从一窍不通的农民转变为技术能手,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立足”。

  一块整齐柔软的布料,按照设计图,裁缝精心裁剪,可做出漂亮的衣裳。任相福的工作,也是“裁缝”,只是原材料是冰冷的钢铁。记者了解到,在过去20多年里,他和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让一块块生硬钢铁变身庞大建筑同时不失灵动。

图为任相福在工作室内教学。 受访者供图 摄
图为任相福在工作室内教学。 受访者供图 摄

  “21岁进厂时我什么都不会。跟随师父学了半年后,他开始把矿槽安装工作交给我。”任相福回忆,生活环境带来的改变,令其倍加珍惜学习机会。为弥补理论知识,初期他每天背着10多斤的图纸,闲暇时就摊开研究,“往往一看就是一个通宵”。为紧跟时代发展,他还自学计算机绘图理论和软件,钻研国内外钢结构施工中的先进技术,为解决项目施工难题积累了不少经验。

  重庆国际马戏城是继上海、广州之后,我国第三个开工建设的高规格杂技表演场地。该建筑采用双层壳体结构,外形酷似一枚卧着的“鸡蛋”。因造型鲜见,它具有难度大、结构复杂等特点。任相福和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克服了“异形建筑”这一难题,将重庆国际马戏城从纸端变为现实。

  “异形,就是没有一根龙骨是横平竖直的,对钢筋的弧度要求高,没有统一标准。”任相福坦言,与看两三遍就了然于心的普通设计图纸不同,马戏城的设计图纸,他足足看了一个月才摸出门道。为完成建筑构造,任相福和团队利用两台千吨级的液压顶,量身设计了两台顶弯装置和整体空间拼装胎架,攻克了难关。后期,两台自主研发的装置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了解到,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优秀高技能专家名字命名,通过专家团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传帮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

  2013年11月,任相福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创立,2015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任相福说,现在,他的日常工作除技术攻关外,还要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争取让更多年轻人成为技术骨干。

  “目前公司除了任相福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外,还有获得市级工作室称号的吴钢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技能专家工作室和杜天均焊工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中冶建工集团钢构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莹珠介绍,该公司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集聚、辐射、引领、带头作用,加强技术研修、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仅2017年前述三家工作室共完成技术课题13项。

  杜天均焊工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技术带头人杜天均今年36岁。他告诉记者,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学好理论,更需要加强实践操作。“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座桥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同时,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技能。”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共有实际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7家、技工教育实训基地8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70家。近年来,该市依托各高技能人才项目,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余名。

【编辑:姜雨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