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货币政策稳健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2019年01月15日 1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月15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15日表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2018年年初央行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变化做出了逆周期的调节,延伸到2019年,把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2019年工作的总基调。同时把握好松紧适度的“度”,既要保持总量合理,也要着力优化结构。

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介绍本部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并答记者问。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可佳 摄
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介绍本部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国新办15日上午举行发布会,介绍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会上有记者提问,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央行又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朱鹤新表示,“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了货币政策要以稳为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货币条件要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保持松紧适度,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主动动态优化,强化逆周期调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18年年初央行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变化做出了逆周期的调节,延伸到2019年,把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2019年工作的总基调。同时把握好松紧适度的“度”,既要保持总量合理,也要着力优化结构。

  一方面,要把握好总量,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同时,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投向,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做好定向调控和“精准滴灌”,特别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扶贫、乡村振兴、双创以及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这就是方向。

  朱鹤新指出,前面我介绍到2018年的一组数据,2018年通过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16万多亿元的信贷投放其实都是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央行货币政策对于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作出了贡献。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政策怎么有效提高效率,在传导机制上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和探索。今天国新办组织我们三家来,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都来了,体现我们的合力作用,体现了我们政策协调的一以贯之,体现我们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宗旨。

  央行希望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怎么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因为金融机构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包括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其他的服务对象。怎么对金融机构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使其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打通环节,提高效率,要解决好金融机构传导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流动性的问题。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采取了五次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定向支持政策。

  二是要解决好资金成本问题。因为小微企业融资贵就体现在资金的价格,通过流动性的支持来引导资金价格下移,降低成本。

  三是资本的问题。大家也关注到去年贷款放了16万亿,这是需要资本支持的,怎么解决资本约束的问题,我们通过推动发永续债补充资本。补充资本有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需要在补充资本方面做出更好更多的安排,所以我们今年在永续债补充资本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四是风险防范问题,我们前段时间做了一些安排。

  朱鹤新认为,总的来说,通过解决这四大问题,我们采取一些有效手段,包括降准、实施首次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同时财政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给予必要的财税贴息支持,监管部门提高相关指标的容忍度,落实好金融机构期盼的关于尽职免责的一些要求,同时央行也在充分发挥信息中介上起作用,缓解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要我们齐心努力,把货币政策和监管的协调以及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起来,同时也发挥服务对象企业的作用,相互一起努力,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能真正体现货币政策应该起的作用,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好。

【编辑:翟璐】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