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蒙山区脱贫三部曲:从“苦寒之地”变身“淘金热土”

2019年06月11日 19: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云南曲靖6月11日电 题:乌蒙山区脱贫三部曲:从“苦寒之地”变身“淘金热土”

  作者 保旭 缪超

  盛夏,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待补镇最高气温不超过26℃,当地3.5万亩草莓在“凉爽”中抓紧时间上市,及时填补市场空白。

  记者近日到访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实地探访了当地在脱贫路上的“三部曲”:当地人走出大山打工,到回乡创业,再到吸引外来务工者成“淘金热土”。

  今年62岁的周顺刚出生于待补镇野马村,他告诉记者,“原来土地只能种出马铃薯,连玉米都很难生长,因为生活难以为继,我在40岁时无奈外出打工。”

  他说,村里流行一句顺口溜:“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待补镇大量的人口选择外出打工,散布中国各地。

  大量人外出务工,也仅能维持生计,更别提改变家乡的发展。

  然而,转机出现在2007年。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成保水、保土、保肥的农田近3万亩,配套建设了喷灌滴灌和生物防治设施。也在那年,周顺刚听说家乡种起了舶来品——蔬菜,他下定决心回家。

  回乡后,他从一家外来公司承包的蔬菜种殖地里反承包了100亩土地,由公司提供籽种、技术,他则自己种植,收获的蔬菜又卖给这家公司,每年收入近20万元人民币,但除去成本,盈利并不理想。

  接下来的几年里,像周顺刚一样外出务工的野马村人纷纷返乡,有的创业承包更多土地种植蔬菜、有的将土地租给企业再给承包户打工。周顺刚说:“其实大部分人回来收入比在外面高不了太多,但能够照顾家人,所以大部分还是选择回来了”。

  生长出蔬菜后,待补镇对土地利用的探索没有停止,先后引导种植了百合、中草药等。直到2013年,一位返乡青年将草莓苗种在地里。

  该青年名叫段自东,今年34岁,同样是野马村人,他小时候家里穷,16岁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凭借聪明与努力,28岁时就独自组建施工队承包小型工程。

  回乡后,他敏锐地意识到“高寒冷凉”蕴藏机会,草莓种植需要独特的气候,最高温不超过30℃,且昼夜温差大,待补镇全年最高气温就26℃,平均气温11℃,“意味着,夏季当全国草莓种植区因高温停种时,待补草莓将成为反季节水果,市场空间巨大。”

  草莓的种植在当地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家家户户开始效仿起来。如今,待补镇的反季节“夏草莓”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占中国“夏草莓”种植面积的80%以上。

  “近年来,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陆续返乡种植草莓创业,反季节草莓几乎是第一年回本,第二年就实现收益。”段自东对记者说,他现有500亩草莓种植园和两个草莓加工厂。

  当地人大部分都自己种植草莓,还出现了另外几家粗加工厂,再加上市场需求的扩大,段自东面临巨大的劳工缺口。

  这时,大量的外来务工者涌入待补,解决了段自东的用工问题。他的加工厂内,有来自湖北、山西、四川、内蒙古的工人。目前,就野马村一个村,已有约3000名外来务工者,他们分布在草莓种植园和与草莓相关的行业里。

  段自东说:“在我们这打工,不比大城市差,在我们厂里只要够努力,从事精简包装草莓一个月能领到近一万元人民币”。

  时值夏草莓大规模上市,待补镇仅有的几条街上,停满了南来北往的货车。小镇一角,一片规划好的草莓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国“夏草莓之乡”的景象正在形成,而这种景象正成为乌蒙山区脱贫路上产业组织化的缩影。(完)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