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从生产一线到创新之巅 他们如何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从生产一线到创新之巅 他们如何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2020年01月15日 11:06 来源:工人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要经过怎样的努力,谁来搭平台、建通道——

  从生产一线到创新之巅,他们这样走来

  本报记者 张锐

  阅读提示

  从生产一线,到创新之巅,19名技术工人经过怎样的努力、得益于何种通道和机制,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他们又有哪些经验能为广大职工所借鉴?追寻领奖台背后的故事,发现他们是这样走来:最初的创新起点,源于攻克生产一线工艺技术难题;工会为其搭平台、促机制、建通道,让他们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两位一线技术工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的何光华和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潘从明的创新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产业工人的光荣榜上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以来,14年间已先后有19名技术工人经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从生产一线,到创新之巅,他们经过怎样的努力、得益于何种通道和机制,又有哪些经验能为广大职工所借鉴?记者追寻领奖台背后的故事,发现他们是这样走来。

  生产一线工艺技术难题,是创新的最佳起点

  高压电缆线路被喻为城市电网“血管”,何光华的工作就是“电缆医生”,负责电缆线路施工运维。近20年的一线实践,让她深知行业的难点、痛点。“传统施工工艺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且常规检测技术难以发现。同时,电缆施工工人长时间弯腰作业,这些都让我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基于此,她和团队历时8年多完成了本次所获奖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该成果不仅在我国铁路、通信、石化、钢铁等行业推广应用,更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对一线冶炼工人潘从明来说,22年的积累,让他练就了观察液体中微妙的色彩变化,就可以甄别和捕捉贵金属分子的绝活,创造了“滴水掘金”的传奇。历时3年多攻坚,先后主持2000多次实验,首次从镍阳极泥中提取出99.99%纯度的铑粉、铱粉……他本次获奖的《镍阳极泥中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为提高我国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关键基础材料的保障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只是他们,纵观历年来获奖的工人创新成果,无论是王洪军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郭晋龙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罗昭强的“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其最初的创新起点,无不来自生产一线的那些工艺技术难题。正如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井良强所说,“基层一线的活跃实践是职工获奖的重要条件。因为哪里最薄弱、哪里最需要创新,职工最清楚。”

  工会助推创新成果“走出去、放光芒”

  “能够登上咱们技术工人创新实践的最高领奖台,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回顾自己所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各级工会组织搭建的创新平台。”1月10日下午,刚刚领完奖的两位技术工人走进全国总工会,与“娘家人”分享这份喜悦与自豪。

  值得“娘家人”欣慰的理由很多:他们所获奖项均来自工会创建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均为全总职工创新资金孵化项目,在全总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评选上获奖。不仅如此,经由全总推荐的项目更连续3年包揽国家科技进步奖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的获奖名额。

  搭平台、促机制、建通道……为激发广大产业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让他们有更多出彩的机会,工会组织始终不懈努力: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入开展“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深化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完善职工创新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交流等,为工人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不仅如此,为助推一项项职工创新成果“走出去、放光芒”,全总经过多年实践优化,已建立起申报、评审、考察、辅导完善的推荐流程,形成了科学严谨、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遴选机制。

  从申报规则理解、申报书填报,到技术创新点总结提炼、知识产权梳理、组织模拟答辩,乃至纠正普通话……经历全过程的潘从明由衷表示,全总全程跟踪服务和专业指导,极大提高了我们对创新成果的管理能力。

  凝聚产业工人创新最大合力

  得知潘从明、何光华获奖的消息,曾于2010年获此殊荣的郭晋龙专程从呼和浩特赶到北京,当面表示祝贺。

  如今,63岁的郭晋龙已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年轻人、帮助年轻人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这份两代技术工人之间跨行业、跨地域的传承情谊令人感动。

  “回去之后,将做好‘传帮带’,带领工作室创新团队,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只争朝夕、用智慧和汗水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走下领奖台的何光华和潘从明,深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事实上,为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凝聚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最大合力,政府、工会及相关各方早已全面行动起来。2019年,何光华、潘从明都参加了由全总与科技部联合开展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境外培训计划,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拓展技能,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自主创新。

  而谈及创新之路上有哪些经验可与广大职工分享,何光华、潘从明给出的答案竟惊人地相似: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注重细节、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贵在坚持、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态度;团队协作才有最无限的力量和资源。

  在他们看来,“我们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立足本职、创新创造助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产业工人的光荣职责和共同心愿。”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