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二代征信报告来了!怎么查?有何不同?

二代征信报告来了!怎么查?有何不同?

2020年01月20日 11:45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国是帮你问 | 二代征信报告来了!怎么查?有何不同?

  1月19日起,二代征信系统上线,可以查询到新版个人征信报告。

  在征信报告中可以看到什么?

  个人信用记录全面、真实记录你在银行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和遵纪守法情况,既有你按时还钱的记录,也有你不按时还钱或者借钱不还的记录。

  为什么要了解自己的信用报告?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广泛应用在商业银行贷款、信用卡审批和贷后管理中,还用于任职资格审查、员工录用等许多活动中。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信用良好,银行可能会在贷款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但如果有逾期记录,银行在放贷时会更加慎重,不利于你获得贷款或会增加贷款成本。

  征信系统如此重要,自然备受关注。

  实际上,二代征信报告上线前就已被称为“史上最严征信系统”。

  有网友推测,随着新版征信系统上线,假离婚买房的行为将受到打击;还有网友表示,水电费缴费信息也将被纳入。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二代征信系统与一代到底有何不同?对个人、企业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们又要如何获取这份属于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信息更丰富,更全面

  据悉,按照分步实施计划,央行征信中心于2020年1月17日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自2020年1月19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与一代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相比,二代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主要是丰富了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内容,改进了信息展示形式,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鉴于二代格式信用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信息更新效率提高,更为全面、及时地反映了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

  具体来看,首先,二代征信报告中将显示“共同借款”信息。

  “共同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

  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征信中心在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设计展示“共同借款”信息,是为了更为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状况。

  对于此举是否能够打击假离婚买房的行为,该负责人解释,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观记录实际情况。例如,如果发生后续共同借款协议解除,金融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更新信息后,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将不再展示这笔贷款信息。

  要注意的是,1月19日上线的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尚未展示个人“共同借款”信息,待下一步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二代格式报送数据后,这类信息才开始展示。

  其次,新版个人信用报告还设计展示“5年还款记录”(包括还款状态、逾期金额),现行个人信用报告也展示了5年的还款记录,只是展示方式略有差异。

  而对于水电费缴费信息是否纳入的问题,该负责人回应,目前尚未采集,仅在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设计预留了展示格式。

  到哪里查?怎么查?

  央行征信中心建议,一年内至少查1次信用报告,在了解自身信用状况的同时,检查是否存在别人冒用或盗用你的身份获取贷款、信用卡的情况,是否有错误信息,是否有未经你的授权违规查询的情况等。

  据悉,目前查询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现场查询。

  目前遍布全国的2100多个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都可以提供查询服务。现场查询时,需要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1份复印件,在查询网点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申请表》后提交查询申请。

  另一种是通过互联网查询。

截图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

  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查询申请,并在第二天获得信用报告。查询网址为https://ipcrs.pbccrc.org.cn。

截图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

截图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

  注册登陆后可点击左侧“信息服务”一栏,首先选择申请信用信息。

  然后选择一种验证方式,再选择要查询的信用信息。根据指示进行操作即可。

截图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

  操作完成提交后,如通过身份验证,会以短信形式将验证码发送至预留手机,24小时后便可再次登陆获取结果。

  但要注意的是,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信用报告免费,通过柜台查询,每年前2次免费,自第3次起每次收费10元。

  央行征信中心提醒,个人和企业及时关注自身信用状况变化,切勿过度负债,按时足额还款,维护良好信用记录。

  作者:张文晖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