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科学防治,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关键

科学防治,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关键

2020年02月01日 18:18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世卫组织发了新声明后……

  北京时间1月31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诊和疑似的病例还在不断增加,大家心头的疑虑也在积聚。

  确实,我们对这只“黑天鹅”还知之不多,虽然已经完成病毒基因测序,也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指南,但一切都还在摸索中,还有太多不确定性。

  不确定病毒的来源,不确定中间宿主,不完全确定传播途径,不确定潜伏期早发现的手段,不确定对症的办法,更遑论特效药和疫苗。

  各种言论纷纭,扩散论、变异论、强于弱于非典论。各种疗法乱花,对症论、盐水论、中药论、防艾药论,等等。

  科学实验的标准只有一条:可以重复。可惜的是,这些结论都还来不及构成可重复的支撑。

  新型病毒来势凶猛。为什么凶猛?

  首先来源于我们对这个“危机制造者”的认识不足,防控手段也几乎是从零开始。

  同样来源于它击中了我们社会治理的短板。认识不足也好,心存侥幸也好,“一问三不知”也好,还未补上的社会治理欠账给病毒传播提供了大行其道的机会。

  病毒凶猛还来源于我们的恐惧。疫情夺去人的生命、危及人的健康,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在逃避这种恐惧以及对秩序的渴求中,系统的既有逻辑被打乱,非线性反应被放大。

  在本就面临较大压力之际,疫情平地起波澜,给经济发展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首当其冲的是餐饮、旅游、酒店、交通、房地产等行业,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活动亦受冲击。如果疫情持续,还会导致全行业杠杆和债务增加、劳动力供给变化,或影响全年经济政策的执行和运转,加剧经济的脆弱性。

  与其他自然灾害不同,疫病流行最大的特点是——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对人的防治首先是伦理,不能消灭只能保护。人无疑是这个世界流动性最强的动物,洪水有流域,台风有轨迹,地震有断裂带,瓦斯泄露有坑道,人却可以顺着飞机、高铁、高速公路流向四面八方。

  这正是流行性疫病防治的难点与痛点。高速的社会流动性,带来的是波及面的指数级上涨,导致危机不断蔓延,防治范围持续扩大。武汉前期流出500万人,是一个叠加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的重大挑战。

  今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是我们必须不能输的一场硬仗。

  坚守希望、科学防治,是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

  其实,病毒并没有那么可怕。人类并不具备征服和彻底战胜细菌和病毒的手段,但这并没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繁荣。以天花病毒为例,1977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灭绝,靠的是接种天花疫苗,也就是牛痘,我们胳膊上那个小疤痕。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能消灭天花病毒的特效药,天花再来也只能靠疫苗。

  疫苗的本质就是病毒,激发人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避免感染,不知道以后我们还会不会普遍接种SARS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但轻松点看,人类身体本身就是多种病毒的储备库。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世界之战》中,人类实现逆袭消灭近乎毁灭地球人的外星人,靠的就是地球上的细菌与病毒。人类与细菌和病毒可以携手共生,而外星人却不行。那一刻,细菌是人类相生相伴、共御外敌的朋友。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王福东 摄
中新社发 王福东 摄

  生物进化史既有大历史视角的适者生存,又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共生共存。

  人与细菌和病毒是可以共生共存的,只不过要给共生共存一些磨合的时间。从病毒的发展来看,它也在不停进化以适应与人类相处,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SARS、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都是相对集中于某一局部区域,在其他区域流行并不特别严重。

  新病毒的出现总是出其不意,人类用了几千年才发现了天花疫苗。但随着科技进步,随着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成熟,克制新病毒的新技术、新疫苗将会更快出现。

  在疫苗和特效药出现前,对于病毒,科学的防控手段本身也会带来有效积极的正面效果。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应对,我们对控制疫情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

  隔离,是人类在与瘟疫的斗争中,已经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办法。

  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发生在大清末年的中国东北。名垂医学史的防疫先驱伍连德,用隔离的办法以仅死亡6万人的代价成功实现了控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流行病防治的现代医学基础,催生了流行病调查这门学科。

  简单讲,流行病调查一是溯源以求所以然,二是循流以求最小化。病毒的溯源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目前的确遇到了难点,但其实,包括SARS的溯源工作到现在也还没有结论,这正是科学的程序和态度。

  对当下防疫最重要的工作是循流,实现对病毒的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进而实现对传播链条的控制,不断缩小病毒传播的半径。

  控制传播,我们有政府动员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模式,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也是传统优势。只要每一层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单位、社区、村落都有效行动起来,病毒携带者的传播路径就会清晰,从而为隔离和控制奠定基础。历史形成的传统模式反馈回还的链条较长、时耗时,也偶有盲区和漏点,但基本扎实有效,对于基层防疫起到了不错的保障。

  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循流提供了更快捷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身份数据、移动网络数据变化进行比较,叠加交通、酒店、医院、税务、银行信息进行梳理筛选,主动为基层提供数据。当然,这种筛选必须基于伦理法治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的隐私和权利的全面保护。这既是对我们新兴产业的一次全面挑战,也是对新兴产业走向更广阔应用的一次重大机遇。

  循流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针对性最好的防控措施。

  全面防控升级虽然可能是最有效果的,但并非最有效率。容易导致社会心理的崩溃,诱发大量的信任危机、和谐消融、传统破坏、反人类行为出现,其修复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会比较大。全面防控升级还容易因心生畏惧而反应过度:过度防护、经济活动过度收缩、防护物资过度浪费。

  对治理体系而言,不惜一切代价和社会损失最小化经常是悖论,考验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对新型病毒的防治,要有战略思维,要综合施策。我们既遗憾于春节大范围流动给防控带来的困难,也要感谢春节给防治留出了时间。

  春节休假,给大范围隔离措施创造了时间窗口,民众的自我隔离得以较好实现;春节休假,减轻了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干扰;春节休假,为疫情管控见成效制造了时间上的可能,有利于在节后尽快出现拐点;春节休假,也为经济政策调整预留了时间。

  在当前情势下,我们应该做什么?

  要坚持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相结合,在以保证人民生命健康为第一原则的前提下综合施策。

  宏观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有厚度、有韧性、有耐力,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微观上,要高度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以及风险传导比较明显的领域,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及时给予精准扶持和帮助。

  要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把危机转化为实现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机遇,对大数据应用、基因技术、健康经济、网络经济等潜在增长领域进一步加大扶植力度。

  要把危机作为倒逼改革的重要机遇:

  ——认真而绝不敷衍地检讨在治理管理环节中的失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导向,坚定分级诊疗等医疗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认真而绝不表面地改进社会治理结构。更好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组织、社会组织、自发自觉团体、民众自身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上下结合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培养正能量有影响的专业团体和权威人士,丰富我们服务民众、引导民众的能力和手段。

  ——认真而绝不轻视地培育成熟理智的社会心智。借助多难兴邦、共克时艰激发出来的斗志,让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文明行为文明作风、民族认同民族凝聚更加彰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广泛的心理基础。

  这场疫情无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一场不可回避的重大风险挑战,但风会吹灭蜡烛,却也会让火烧得越旺。也许有的人会疏离,但也会让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

  越是危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看到隧道尽头的光。

  当务之急,是要上下同心,以高度的自觉、统筹的视野、坚定的执行、完善的社会结构、科学的管理方式,去直面灾难、抵抗冲击,以期迎来新的、更强韧的发展。(俞岚)

【编辑:吉翔】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