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支撑精准防控助力复工复产 广东“数字政府”展战“疫”实力

支撑精准防控助力复工复产 广东“数字政府”展战“疫”实力

2020年02月28日 1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支撑精准防控 助力复工复产 广东“数字政府”展战“疫”实力

  中新网广州2月28日电 题:支撑精准防控 助力复工复产 广东“数字政府”展战“疫”实力

  中新网记者 索有为

  作为中国首个依托微信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广东“数字政府”改革的首个重要成果,“粤省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压力测试”中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有力支撑疫情防控。

  疫情来袭“粤省事”极速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

  1月23日晚,广东正式启动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快速发展的疫情引来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以权威信息“扫盲”、提供精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充分发挥“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优势,仅用不到一周时间,于1月30日在“粤省事”上线“疫情防控服务专区”,涵盖全国疫情情况、权威防疫资讯、群防群治和防疫便民等四大内容,开通实时播报和辟谣专栏,消除恐慌情绪,并汇聚了疫情线索寻人、个人健康申报、新冠肺炎咨询、发热门诊查询、疫情群众监督等应用模块。

  用户可通过专区的“全国同乘疫情查询”,输入近期本人乘坐的航班车次等信息,即可一键获取曾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列入可疑疫情范围。

  不仅如此,如果有认识的湖北老乡需要在当地住宿,用户还可进入专区选定地理位置,查询本市全国指定接待湖北游客酒店信息,并直接一键拨号咨询房源信息。

  “入粤登记”畅通行“粤康码”推动健康档案管理

  春运后的返程“如履薄冰”。2月3日,部分单位、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广东返程高峰在即,“粤省事”“疫情防控服务专区”新增了“入粤登记”服务。据悉,该服务主要面向外来入粤的司机、乘客群体,在进入广东省时登记个人信息并记录体温。

  “入粤登记”等功能上线,让“粤省事”迎来了历史性的信息吞吐量。2月8日-14日的平台日均访问量达2006万,峰值高达2940万。这为“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提高疫情排查效率,推动人员安全流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也为全面实现公民健康信息“一人一档”管理奠定基础,“粤康码”在“粤省事”上线。

  “‘粤康码’信息汇集量很大,功能也很强。”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尚省举例说:“一位外地回珠海的人员使用‘粤康码’过程中,系统反馈该居民是潜在密切接触者。社区和街道掌握情况后,立马启动相关的应急机制。”他表示,这就是粤康码的功能,“通过汇集疫情数据实现健康数据联网,为疫情动态管理、重点人群排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助推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24日晚8时26分,在家“憋”了40多天的四川籍务工人员胡志君,终于搭乘广州首班免费返穗返岗专列抵穗,和他一同下车的,还有587名返穗务工老乡。他出发前一天在四川做好了身体检查,并在当地开具了有效期为3天的健康证明,下车后在“粤省事”完成实名认证,就在“粤康码”服务中看到四川省提供给自己的健康证明。

  据了解,这是广东省有关部门迅速对接四川、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建立的健康信息跨省互认和共享机制。有关省份返粤务工人员只需打开“粤省事”,就能便捷出示外省健康证明,为他们返工返岗、生活通行带来极大便利。

  联动“粤商通”助力中小企诉求响应平台办理率超90%

  “入粤登记”的数量与日俱增,意味着各行业迎来了“复工潮”。“粤省事”与“粤商通”平台打通,共享个人健康信息,有效减少员工重复填报,支撑企业有序安排复工复产。

  2月11日,广东省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正式上线启动,在线受理疫情期间企业反映突出的用工、融资、税务、进出口等方面的诉求,并在后台建立联通全省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归集和精准分发机制,第一时间响应、最快速度处理。

  佛山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正为企业还贷日期将至而发愁,听闻这一消息,他迫不及待通过平台提出诉求,“如果按照往年正常复工,还贷是没有问题的。但疫情发生了,没开工企业没有收入,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年前已经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希望可以延期还贷。”他还希望,能够再融资30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和发放工资。很快,该负责人接到了一通来自佛山市金融工作局的电话,对其还款问题与贷款的申请途径进行了明确而清晰指导,“他们表示将帮助我们找到贷款银行”。

  截至2月26日,已有7000余家企业访问平台,访问量超过27700次,累计提出诉求1678个,已响应1598个,办理率超过95%。(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