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复苏?

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复苏?

2020年10月26日 1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9月28日,海南自贸港首条洲际(洋浦-南太平洋-澳大利亚)航线正式开通运营,填补了海南与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海运航线空白。图为航拍停靠在洋浦小铲滩码头负责运营该航线的“克洛彭堡”号轮。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骆云飞 摄
图为航拍停靠在洋浦小铲滩码头负责运营该航线的“克洛彭堡”号轮。(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经济观察)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复苏?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迈进复苏轨道。展望后期,中国经济还面临哪些风险?能否保持复苏势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后疫情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2025年的中国经济——《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经济学动态》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前景进行探讨。

  在学界看来,外部风险是下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安全”也被提到重要位置。

  “2021年中国经济仍面临众多不确定性,最大不确定性来自国际,以美国大选为主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全球疫情新的发展变化,都可能给中国带来冲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中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在中国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背景下做出的部署,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之下受到威胁,需要用国内大循环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大循环的不确定性。面对外部风险,“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的中国经济不仅要聚焦规模、增速、质量、效益,还要聚焦安全,在发展中加上“安全”二字。

  面对外部挑战,为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国高层做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经济眼下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新发展阶段的动态均衡,转变发展方式,以供给侧为主线,巩固、增强、畅通国民生产体系,提高供给侧效率。同时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市场需求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开放“一带一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双循环格局最重要的是供给侧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面对关键产业被断供的情况,中国需要更注重自主创新来补齐短板。

  除了在提升供给侧、关键产业上加足马力,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恢复内生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专家指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工作重点就是想方设法释放内需。

  “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建堂表示,消费是经济的慢变量,对于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需要进一步提升消费。建议把调节收入分配作为下阶段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放开人口生育限制,释放消费长期潜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多种途径释放居民消费。

  李稻葵表示,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复苏的首要任务就是释放内需,其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中等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加强劳动用工领域减税政策,为消费潜力释放创造良好条件。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复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中国已控制住疫情,复商复市顺畅推进,在世界各国中经济恢复得最好,如果说今年世界经济会“V型”复苏,那么最接近“V型”复苏的无疑是中国,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到复苏中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再分配力度,避免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后续冲击,乘胜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李稻葵表示,由于2020年经济增长基数较低,如果2021年一系列政策都能调整到位,一系列工作都能做到位,如果国际形势不发生重大冲击和变化,明年中国经济应该能走出比较好的轨迹,增长速度可能达到7%以上。(完)

【编辑:姜雨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