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用工荒”痛击“订单式”就业软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珠三角:“用工荒”痛击“订单式”就业软肋
2009年11月05日 10:43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于金融危机阴影下的短期“用工荒”,外界热切期盼它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良性信号。半月谈记者在珠三角各地调研时发现,在一些就业服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及招聘会上,企业因订单增加、扩大生产迫切需要补员,招聘现场人气旺盛。

  不过,一些经济、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却认为, 此轮“用工荒”虽然一定程度显示了经济转好的趋势,但同时也暴露出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稳定性方面的重重隐忧。

  本次“用工荒”,深深烙上了企业生产受订单控制的痕迹。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说,这次出现的“用工荒”,很大程度跟供给有关系。珠三角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近期接到了订单,需要很快补充很多人,但如果形势发生变化,接不到订单,也就不需要这些劳动力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黎友焕说,广东对欧美最具优势的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金融危机以来,服装、玩具、鞋帽等轻工产品订单突然锐减。过了春季广交会,库存消化完毕后,对这些生活必需品必须补货,订单立刻就回暖了,但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多个小单的现象很突出。把过去积压的订单挪到这段时间集中投放,工人的需求量自然会猛增。

  “虽然现在进场企业比年初增加了一倍多,但进场求职的劳动者人数没有增加。” 广东佛山市劳动就业中心副主任梁振新告诉记者。记者在佛山采访招聘会现场时,遇到一名焊工阮开强,今年30岁,广西人,有8年工作经验。“工作好找得很,就是工资待遇不理想。现在有好多厂工资太低没法干,这家厂说每月有2500元~4000元,我觉得还不错。”他进场不久就获得了一家机械企业的面试通知。“现在的消费水平,哪里都贵,想靠工资维持生活不容易。很多工厂根本不愿意要年轻的生手,可是又不开出高一点的工资要我们熟手,大家谁都不去。”

  今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刘林平教授组织课题组,对珠三角外来工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2009年外来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75元,但他们的月平均开支也增加了83.92元,两者相比,外来工的实际收入反而相对下降。

  由此,该课题组认为,政府应该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而提高外来工工资水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相应改善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地人才来珠三角工作,提升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促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或转移。

  谌新民认为,对待这场“用工荒”,从宏观上看要冷静,从中观上看要客观,从微观上看要抓紧。“因为这种所谓的‘用工荒’很可能会像打摆子一样重复出现,这对我们积累劳动力资源十分不利。如果三两年来一次‘用工荒’,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显示出就业稳定性存在着很大的隐忧。”

  专家们认为,通过这次“用工荒”,珠三角地区过去那种对人力资源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应该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谌新民指出,这场所谓“用工荒”,使几年前已经提出的关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农民工福利待遇和保障问题又一次凸显。对于农民工来说,如果干了五六年,各种待遇还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企业核心员工应该享有的东西,就会对未来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他们会想,是不是企业订单来了就要我过来,订单没了就要我走呢?最后他们只会选择“用脚来投票”。

  如果一个区域周期性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实际上已经发了明显的警示信号。谌新民说,“用工荒”提示我们,既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上着手,也要从提高就业素质、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方面进行反思,要提倡造就越来越多“体面就业”的劳动者。(记者 杨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