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不同行业退税效果不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不同行业退税效果不同
2009年06月10日 13:45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面对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各大行业的反应不尽相同。多位专家也向记者表示,此次退税率的上调,将在各行业中产生不同效应。

  食品行业:占退税名单一半之多

  一向“无缘”出口退税上调的食品类商品,占此次调整商品税号的近一半。部分水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调整幅度最多达到8个百分点;罐头、果汁等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从13%提高到15%。

  由于食品市场需求刚性较强,食品行业并非受经济危机冲击的典型,且目前国际市场对中国食品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在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山东,近期水海产品出口强力反弹,从今年2月的0.86亿美元上升到3月的2亿美元;4月当月更是高达2.37亿美元,成为单月出口第二高峰。

  【点评】

  退税利好或为买家所有

  食品行业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于国内出口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带来的实际利益中,大部分可能还将会被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外买家所攫取。

  “退税率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确实可以降低”,一位从事食品行业的业内研究员昨天对记者表示,但由于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和足够议价能力的缺失,国外买家仍可通过压价而拿到政策所带来的“利好大头”。

  纺织行业:未列入此次退税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呼声很高的纺织、服装并未列入调整范围。去年8月以来的七次调整中,四次涉及纺织、服装类商品,将其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6%,离17%的“零税率”仅差1个百分点,已高于其他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

  【点评】

  纺织缺席关乎产业调整

  华东师范大学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南平教授表示,“我国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鼓励出口,而纺织服装产业的含金量不高,所以这次更加偏重于机电制造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国家调整产业链结构有关。”出口退税率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中国一旦上调出口退税率,外国客户就会相应压价,对中国公司来说,调不调出口退税率,利润变化不大。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下滑,主要还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国外订单减少,和出口退税率没多大关系。

  机电行业:实现全额退税

  纺织服装未能实现的 “全额退税”,在部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上成为现实。此次调整中,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磁带、光盘、唱片等媒体、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电动机及发电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或14%提高到17%,这意味着这些产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在出口环节全额退回,实行“零税率”出口。

  【点评】

  鼓励高附加值出口

  光大证券分析师邱世梁认为,“本轮政策中央提高了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退税率,而此前政府的重点放在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上。可见,现在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是政策希望更多鼓励的。”

  钢铁行业:出口退税低于预期

  清单中明确,自2009年6月1日起,合金钢异性材等钢材、钢铁结构体等钢铁制品、剪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点评】

  不足以形成价格优势

  “出口退税率上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出口竞争力,但外部需求是出口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上调出口退税率无法根本扭转出口颓势。”联合金属分析师胡艳平表示。

  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四月,全球66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3.54亿吨,同比下降22.7%。 “主要用钢行业如汽车、建筑景气度很低,需求疲软,北美、欧盟等地区钢铁生产企业都在减产,开工率不高,海外市场对进口钢材需求自然不高。 ”胡艳平表示。

  玩具行业:调整难救根本

  本轮调整之中,在去年下半年遭受重创甚至出现行业大面积倒闭现象的玩具业再度获得利好,出口退税率从13%调整到了15%。

  众所周知,世界上80%的玩具都来自中国,美泰、孩之宝、迪斯尼等国际大牌玩具均在中国内地进行贴牌生产,分布在广东、浙江等地。

  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凄风苦雨和大范围行业萎缩之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自然是一大利好。对于此次税率调整,义乌琪琳玩具公司楼其进表示:“压力肯定轻了些,以后日子也会好过多了。 ”

  【点评】

  重在保就业和压对手

  商务部研究员梅育新认为,对于玩具业的调整体现出,本次调整的一项目的是保就业,这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退税率的目的,同时借此加快淘汰我们的海外竞争对手。(王毅鹏 徐洁云 实习生 郑屹亭)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