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阴谋论”和统计学都无法回答水价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阴谋论”和统计学都无法回答水价问题
2009年08月26日 08:57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小

    涨价接踵而来。这次以自来水为主角的涨价风波到底是早有预谋,还是一次水价的合理回归,似乎并不容易分辨清楚。为此,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作为专业人士,如何向民众正确解释水价问题?傅涛:在不了解水质的情况下,老百姓肯定会反对涨价。但如果百姓都认识到水价过低不是在保护自己、而是在侵犯自己,就会理性地看待涨价。如果水质能够和矿泉水一样,我想... 中新社发 司海英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自来水价格涨声一片,引发了舆论的强烈质疑。最近,这个质疑的声浪中又加入了新的因素。一位专家型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曾经高溢价转让水务资产的城市,成了本轮“水价上涨的急先锋”。于是,外资究竟是不是此次水价上涨的幕后推手,代替了水价上涨是否合理的争论,成为新的焦点。据报道,住建部近日已经派出专家开展调研,内容之一就是水价和外资的影响等。

  水价集中上调,牵动了民生的敏感神经,也引起了政府高层的关注。探讨数十个城市运动式调整水价的原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刚开始复苏、而物价上涨的压力又不大的时候,正是水价上涨的最佳时机。因此,各城市选择在今年年中普遍调整水价,似乎颇有踩着节拍跳舞的味道。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把水价大面积上涨的原因简单地推给几家外资水务巨头,这种“阴谋论”确实有失片面。据了解,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份额只占10%左右,以大手笔在多个城市展开并购的威立雅公司也只占了3%,因此,从理论上说,外资并无能力操纵如此大范围的水价上涨。另有人通过对所有外资介入城市和外资未介入城市水价调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统计学上”看不出任何区别。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水价上涨真的与外资进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些外资水务巨头正甩开大步拓展在中国的业务,一个庞大的外资水务帝国已经若隐若现。那些通过高溢价向外资或上市公司转让了水务资产的城市,也正在逐步偿还欠账,那就是水价的不断上涨。外资进入的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水价上涨的压力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共同点是,水价一直受到物价指数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保持在较低的水准,供水系统亏损严重;而最大的区别是,外资占据水务主导的城市,水价上涨的压力更为刚性,因为外资企业的并购合同中往往附加了涨价条款,政府如果不批准水价上涨就有违约之嫌。从现实中也可以看到,但凡是外资进入的城市,水价上涨也较为频繁,有的城市在刚尝到高溢价转让的甜头之后,马上就开始体验自来水涨价的痛苦。所以,外资与水价上涨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存在的。有关人士指出外资在水价普遍上涨中的推动作用,也并不是推卸责任。如果把多个城市不约而同地上调水价比喻为羊群效应,就更容易理解外资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洋水务理直气壮地上调水价,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样本,从而打开了长期拧紧的水价闸门,由此引发了一轮密集的涨价浪潮。在这个涨势面前,民意实际起不到有效的刹车作用。

  水价上涨是否与外资有关,其实并不能解决涨价合理性问题。我们不能说,因为水价上涨是由外资推动的,它就不合理,否则就很正当。那么,探讨外资与水价关系的意义在哪里呢?那就是厘清城市自来水的身份定位。在洋水务那里,自来水是一种商品,其价格随行就市,该涨的时候必定要涨,并不在乎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但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自来水仍然是一种公共用品,它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市场定价。现在的问题在于,许多城市由于财政的压力,都存在着强烈的水务改革的冲动,都很想把这个老包袱一卖了之,都很想把自来水这个公共用品变成商品,从而摆脱政府定价的约束。如果这个趋势不受遏制地发展下去,那么,未来的城市水价会达到何种境地是很难想象的。

  城市水价该不该涨,是一个很难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但它应该怎样涨,却是不难做出回答的。在这一轮水价上涨过程中,地方政府、供水企业和外资水务显然形成了一股合力,而相应的质疑机制却不起明显作用。河南某城市象征性地开了一个涨价听证会,结果竟然只有一位代表反对涨价,由此可见水价形成机制中民意有多么渺小。

  水价调整涉及到千家万户,建立一个良性的水价调整机制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看来做到这一点还很困难。最大的问题则在于,自来水在走向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变得面目模糊、身份可疑,由此也带来了定价程序的尴尬。所以,最为急迫的事情,还是要给城市自来水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正确定位,这是城市水务改革究竟向何处去的关键所在。(蔡方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