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资本投资或迎来爆发式增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民间资本投资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0年05月14日 18: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政府周四发布有关鼓励民间投资的新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准入条件、扩大了投资领域,以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存的情况下,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分析人士指出,与2005年发布的政策相比,新政策更加细致全面,表述的语气也更加坚定。

  中国国务院出台的这份《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表示,5年前的“非公经济36条”相关条文基本上都是概括性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此次出台的《意见》与之相比,内容更加细化,也更具操作性。

  “《意见》着重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问题,对交通运输、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以及金融等行业领域准入问题进行了细化;表述也从之前的‘允许进入’变为‘鼓励和引导进入’。”他说。

  根据该《意见》,政府投资范围将进一步被界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也将作进一步的调整。

  2005年2月,中国政府曾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该文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

  此次出台的新政策进一步放宽了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准入领域由“非公经济36条”提出的7个方面,具体化到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6大领域16个方面,范围更加具体,领域更加宽广。

  “这意味着私营经济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在经济发展外部形势还不明朗,内部问题较为突出的现阶段,新政策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虽然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但是,内外部环境充满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欧美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中国内部存在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早期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恐将面临停滞。知名学者、英国独立策略公司总裁大卫·罗奇日前也预测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未来中国将出现信贷增长和基建支出的严重缩水。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其中投资贡献了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为一揽子计划而进行的超大规模投资,但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强。

  庄健说,经济的持久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不断扩大投资,而要靠民间投资的活跃。此时出台新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私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私营经济。

  庄健表示,此次出台的《意见》仍然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性文件,今后关键还是要看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细则以及具体实施情况。

  “如果宏观政策能够在短期内转换为职能部门在金融、财政、服务、准入等各方面的具体措施,那么中国的民间资本投资肯定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他说。

  张汉亚也认为,宏观政策能否转化为民间投资的实际推动力,下一阶段首先要看政府职能部门对国务院政策的执行力度。

  “绿灯是亮了,但具体的道路通不通还是个问题。”他说,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和行业,无疑将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资本会利用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

  张汉亚认为,发展私营经济最关键之处已不是行业准入问题,而是融资问题,在这方面,政策还需要更加明确和具体。

  “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存在着‘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这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转化为民间投资。”张汉亚说,“在私营企业融资方面,中国应该更开放一些。”记者 刘欢 王建华 査文晔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