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外贸大集"热度不减 外贸商品仍有吸引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民间"外贸大集"热度不减 外贸商品仍有吸引力
2009年04月14日 10:41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还是外贸商品,还是熟悉的企业,还是汹涌的人潮……记者昨日在崇文门新世界的“外贸佳品大型展卖”中看到,尽管由市商务委主办的“外贸大集”闭幕已经两周,但北京市民对外贸商品的热情依然高涨。一些由商业企业自行发起的“外贸集市”,两周来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 外贸商品仍有吸引力

  售价一元的玻璃器皿,原价一折的控油煎锅,几十元不等的服装和纺织品,上千元的手工座钟……记者在外贸商品展卖中看到,虽然现场销售的外贸商品还是换汤不换药,但热情的消费者使集市再度出现了“上午进货,中午断货”的场面。

  “外贸‘大集’没到市中心来,外贸商品来了不也一样嘛。”虽然来的不是官方组织的“大集”,但由于产品和商家都一样,还是有不少消费者特意赶来购物。新世界的外贸集市开业第一天就迎来了5万人次的客流量,周末客流同比增长了40%,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同样具有“草根”身份的蓝岛大厦“外贸集结号”一期只举办了12天,但销售额达到400万元。

  而在蓝岛大厦举办的第二期“外贸集结号”中,主办方根据消费者喜好增添了更多纺织品和服装,更是引起了一阵抢购。尤其是一些大号出口童装,更是引来不少顾客围着花车挑选。

  “看看这些童装,质量好、样子新,1.8米的人都能穿,最贵的也才120元。”正在为自己挑选童装的迟小姐告诉记者,外贸服装型号偏大,她经常选择各种外贸童装,既好看又省钱。

  ● 商场吸引企业来“赶集”

  从一场东三环的对接会,到金源燕莎MALL、到蓝色港湾、再到蓝岛大厦、崇文门新世界,一个多月以来,百家外贸企业到处忙着赶集,绕着全京城东奔西跑。商场喜欢开“大集”,为的是能引来更多客流;消费者喜欢赶“大集”,是因为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但外贸企业为何放弃已经培养的客源,再度到处开拓市场?

  虽然在大集上已经有54家企业确定了合作意向,但就连已经与多家超市、卖场签下了固定合约的外贸企业仍旧美滋滋地来“赶集”。“跟着‘大集’能够集中客源,商场也有很多优惠措施。”一名在前几期大集销量颇佳的代理商说。

  记者了解到,外贸企业口中的优惠措施包括减免“进场费”、“促销费”等费用,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场地。新世界方面表示,在场租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为外贸企业准备最好的场地,同时简化了进场手续。而蓝岛大厦也将扣点降低到往日三成以下,并且免去了进店费。

  “我们一是现在没有那么多钱交‘进场费’,二是还不了解国内的零售方式和渠道。”据外贸企业称,虽然目前正在与内贸企业洽谈,但参加“大集”的优惠更多。

  还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在“大集”上虽然很受欢迎,但实际上仍未正式与任何一家内贸企业签约。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出口与内销“青黄不接”的阶段,与其费力气找固定渠道,不如先打打游击,“趁着‘大集’烧起的三把火,多收回点货款才是正理儿”。

  专家观点:零售业要找到销售新亮点

  外贸集市热度居高不下,但是否会就此成为一种新的、稳定业态呢?对此,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

  “连续数月下降的出口贸易额表明,外贸企业通过大集在国内销售产品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外贸企业以后通过内销、外销“两条腿”同时走路将会成为今年发展的一种趋势。他认为,“大集”同时惠及内外贸企业,目前国内市场需要更活跃的销售方式,大集正是这种活跃销售方式的具体表现。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也认可“‘大集’惠及内外贸企业”这种观点,但他认为,“大集”仅仅是消费者释放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一个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温。

  “如果‘大集’变成常态,未必还会有如此强的吸引力。”赖阳认为,为了避免同质化,零售业不仅要找到一时的热点,还有必要在经营方向上有所区别。“大集”只能成为一时新热点,最终还要让外贸企业在国内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也让零售商找到独特的产品。(记者 耿诺)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