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柳斌杰:“十二五”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在创新

2011年01月03日 1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柳斌杰  中新社资料图 张勤 摄

  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 题:柳斌杰:“十二五”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在创新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以“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来总结过去五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成就,而“十二五”期间,中国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日前,柳斌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畅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上下十年的统筹布局和目标规划。

  中国成名副其实出版大国

  柳斌杰在回首过去五年认为,中国新闻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以数据为例,仅2009年中国生产图书30万种、70亿册,出版发行报纸439亿份,出版期刊31亿册,电子书76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物700多万种,一批精品力作面世。据初步统计,今年报纸发行量将突破500亿份,稳居世界首位。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百强中,中国占了25席。

  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与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居世界第三,网络学术出版居世界第二,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出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新闻出版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同时,围绕“改革”关键词,中国完成了新华书店转制,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完成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单位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组建了一批地方出版集团,其中有4家出版集团资产超百亿元,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报刊改革继续深化,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进行分类改革。目前,已经组建49家报业集团,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有1200多家完成转制,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

  改革带来思想观念大变化

  在柳斌杰看来,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他指,新闻出版业在过去五年里摆脱了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障碍性的思想观念,走出了僵硬教条思维。以新闻报道为例,“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不同的学术争鸣、不同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在报刊和出版物上反映出来,这体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

  而体制机制带来的变化则直接落实到了“真金白银”。他透露,中国新闻出版业现有4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了5700亿元。“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文化产品生产同市场、资本、消费者接轨,这是很了不起的”。

  从发展格局方面,中国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经全面进入印刷和发行领域。真正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

  新闻出版业的传播能力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借助现代科技升级改造传播手段,借助新的传播渠道,各种传播载体共同发展,构建了一个节点多、覆盖面广的大平台,中国媒体传播能力在时效性、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

  “十二五”期间创新是核心

  柳斌杰表示,未来五年,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概括起来六个字:改革,发展,创新。

  改革。报刊改革数量大,任务重;产业发展基础工程还需夯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所必需的一些国家级平台和版权保护技术手段需要继续加强。此外,中国虽然在新闻出版总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影响力仍然需要加强。

  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发展,未来的五年,对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具有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产业、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传播能力等都要达到发展目标要求。

  创新。他认为无论是改革和发展都需要自主创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更是要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主要问题来抓,从政策、机制、体制等各方面突出创新,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完)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