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元宵节的应节戏

2011年02月17日 15:5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元宵节的应节戏

  杜彦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张灯、观灯、猜灯谜、耍龙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的应节戏不少。由于是张灯结彩,普天同乐,所以应节戏中常常出现和观灯歌舞等情节有关的场面。除了早期清宫应节的《福禄寿舞灯》(据升平署档案记载:该剧共用蜡烛六百四十八支,显然都是用在灯里边)、《悬灯预庆》、《景星协庆》、《灯月交辉》、《嘉夜戏游》等戏外,据刘曾复先生讲述:1923年正月十五杨小楼在开明戏院演过《薛刚大闹花灯》,杨饰薛刚,勾黑十字门脸,光嘴巴,嘴岔不施其他颜色,只勾两个“白疙瘩”。头场起霸,戴扎巾、穿黑硬靠;金殿封官一场戴珠子头,穿黑箭衣,外罩黑开氅;回府后换黑罗帽,箭衣、褶子。使一条棍,扮相念白武功俱佳。老伶工刘景然饰薛丁山,侯喜瑞饰张天佐,朱琴心饰武则天,贯大元饰唐王。钱金福饰熊罴,勾黑脸,使单枪;许德义饰伍雄,勾红脸,使双刀。王荣山饰演薛应举,吴彩霞饰演窦仙童,刘凤林饰演樊梨花,陈金定则由丑角扮演,勾蓝脸、大嘴岔。诸伶配演于戏中,兼有灯彩花木布景,看者满坑满谷,皆叹为观止。

  另外,与元宵节有关的戏还有田际云创排的灯彩戏《斗牛宫》,由陈墨香执笔、荀慧生演出于吉祥戏院的《元宵谜》,以及丑角打诨戏《瞎子观灯》。其中《瞎子观灯》讲的是一个跛足和尚相约一位盲者于元宵节一同逛灯,二人互相逗乐儿、寻开心的故事。名丑张金梁先生将此剧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二和尚”和“白先生”的扮相绘录入他的著作《百丑图》中,形象跃然纸上。

  梅兰芳也曾专门以元宵节为题材,编演了《上元夫人》一剧。此戏为齐如山编剧,取材于《太平广记》,1921年元宵节梅兰芳演于珠市口开明戏院。故事情节很简单:汉武帝刘彻欲求长生不老,在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言及对仙家极为倾慕。忽有仙女现身,武帝乃于别殿斋戒沐浴,再拜祈祷。西王母见其果系意诚,乃使郭密香、阮凌华、董双成、许飞琼四仙女陪同上元夫人下凡,在宫中与武帝相见。上元夫人领四仙女且歌且舞,舞罢腾空而去。梅兰芳自饰上元夫人,陈德霖、王琴侬先后饰西王母,王凤卿饰汉武帝,姜妙香饰麒麟童子,都有大段唱功,同时又重资新制了豪华的灯彩道具,编排了与众不同的歌舞场面。上元夫人的舞蹈道具是一个拂尘——戏曲的专用名词是“云帚”,如神仙、佛道、妖魔鬼怪等手持拂尘,就象征他们能腾云驾雾;而和尚、道士、丫鬟、院公拿在手里,只作掸扫经堂几案之用。梅兰芳在《上元夫人》里精心设计的拂尘舞身段,着重在亮相姿势的纷繁多样,从有许多优美的拂尘舞姿的昆曲《玉簪记·琴挑》和《孽海记·思凡》等传统剧目里,汲取表演方法加以综合糅化,创造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形象。

  这出新戏虽然内容空洞,情节单调,但舞台调度灵活,场面热闹;角色多而不感到堆砌,几位主要演员都有戏可做,宾主轻重又分得清楚,绝不互相夺戏。尤其是梅兰芳扮演的上元夫人,技巧精炼,歌舞新颖,服饰鲜艳,整台演出齐整严谨,角色搭配十分默契,观众无不为之倾倒。剧场上座特别踊跃,仅三日,票房收入高达一万五千大洋。

  除此之外,各剧院团、班社,也纷纷于元宵节竞演好戏,特别是一些结尾大团圆的剧目。皆因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十五是满月,月亮最亮最圆,象征团圆、美满、幸福,所以唱的戏,也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而今,“灯节”经常上演的是花脸老旦珠联璧合的名剧《遇后龙袍》,因戏中有包拯巧办花灯、灯官报灯名的情节,故事内容又是惩恶除奸,昭雪冤案,母子团圆,正义得伸。更何况,花脸和老旦都有感人肺腑、响彻行云的唱段。当看到李后重返昭阳,双目复明,包拯加官晋爵,好人得到好报时,观众则完全沉浸在节日的祥和圆满的喜庆氛围当中。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