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维基百科能活到第二个10年吗 如何保障词条可信度

2011年02月25日 09:07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维基百科能活到第二个10年吗

  相较于专家主导的传统百科全书,维基不迷信学术权威。全体网民的智慧,终究胜过最大牌的权威。因特网的出现,正好为存在于民间的知识与智慧,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即时的网络平台。

  面对如何保障词条可信度与客观性的质疑,维基百科坚定主张:相信民主、相信网民、相信规则、相信中道

  维基解密震动世界,阿桑奇于2010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公开表达了对维基解密网站使用“维基”一词的愤怒。

  “我想与维基解密划清界限,‘维基’一词主要指网站允许不同用户相互协作、贡献内容的运作方式。他们(维基解密)并不是维基模式。”

  ———吉米·威尔士

  法治周末特约记者 俞飞

  2011年1月,维基百科迎来十周岁生日。世界各地网友,无论身处埃及开罗、瑞典斯德哥尔摩、印度班加罗尔、法国巴黎,有志一同,连开453场庆生派对。全球每个角落,欢声笑语不绝,不同的语言,同一份祝愿:维基百科,生日快乐!

  全球网站如恒河沙数,维基百科,有何魔力?能以区区一家公益网站,在风云变幻、竞争惨烈的互联网世界中,异军突起,笑傲江湖,引领风潮,秘诀何在?

  君不见,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全美53%的网民,最爱上维基百科寻觅信息,3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6%。相较于当红炸子鸡的社交网站推特,维基百科丝毫不落下风。

  放眼世界,Alexa公司统计显示,每天全球14%的网民,造访维基百科,月度访问量超过4亿人次,高居各大网站排行榜第七位,更是Top10里唯一的非商业网站。3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俨然维基的铁杆粉丝,令其他网站眼红心热。

  大英百科到维基百科

  回眸历史,百科全书,为人类知识宝库,重要性不言自明。汉代左思《三都赋》之所以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各界追捧,几乎家置一本,原不过是赋体繁华铺陈,生字尤多,时人眼中,大有字典类书功用。古代字典,难得至此,何况海纳百川,巨细无遗的百科全书。无怪乎,古罗马老普林尼37卷《博物志》后,西方世界百科全书,几成绝响。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勃兴,以狄德罗、孟德斯鸠、魁奈、伏尔泰、卢梭为杰出代表,160多位法国百科全书学派知识分子,无惧宗教压力,联手推出煌煌巨制《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批判迷信与专制,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做好舆论准备。

  一海之隔的英国不甘落后,1771年出版三卷本2391页的《大英百科全书》,兼具权威性、学术性和国际性,一举奠定百科全书界崇高地位,影响深远。两百年来,历经多次修订的《大英百科全书》,选材丰富、数据翔实、内容精当、文笔优美,誉为传统百科全书中最好的一部,绝非溢美。流风所及,他国争相效仿。

  纵观传统百科全书,难逃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查询不便、诘屈聱牙之宿命。如何能善用网络优势,让百科全书不再遥远,普通网民也能一亲芳泽?考验着有识之士的智慧与良知。

  2001年1月15日,命运女神露出微笑,Nupedia主编拉里·桑格灵光乍现,说服一干朋友,选择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正式启动维基网站,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维基百科,闪亮登场。

  有关维基Wiki名称来源,流行多种说法。有人言之凿凿:系英文WhatIKnowIs缩略语;也有人揭秘:源于夏威夷语weekeeweekee(快点快点)。前者也好,后者也罢,无不暗合维基百科接橥的知识分享精神。小小一个单词,简单又急促,似在呼唤全球网民,快来分享知识大餐。

  谁能想象,如宁馨儿呱呱坠地的维基百科,发展速度惊人。一个月后,英文维基百科词条数量达到1千,9月跨越1万大关。第一年,维基百科呈指数级增长,成功创建两万条,博得满堂彩。

  初战告捷,维基百科国际化进程陡然提速,阿拉伯语、汉语、荷兰语、德语、世界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十三种语言同时亮相。

  3年后,维基百科累积三十万词条,远超《大英百科全书》。2004年6月,维基百科日点击率高达870万人次,将后者远远抛在身后。从大英百科到维基百科的嬗变更替,不难窥见,人类的知识积累,乃至文明传承,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知识自由、免费、分享

  近日埃及政治动荡,引发全球关注。让人好奇地打开维基百科网页,输入埃及宪法(ConstitutionofEgypt),只见词条叙述条理分明,要言不烦。并及时提醒网民,目前埃及宪法效力已经中止。维基百科与最新时事脉动,如此同步,怎不让人激赏?

  秉持知识自由、知识免费与知识分享理念的维基,以知识库文档为核心、以共同创作为纽带,依靠网民力量,即时更新修改,建构成透过网络,自由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百科全书模式,致力于打造内容自由、人人参与、时时更新、语言多元的人类知识百宝库。

  相较于专家主导的传统百科全书,维基不迷信学术权威。全体网民的智慧,终究胜过最大牌的权威。因特网的出现,正好为存在于民间的知识与智慧,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即时的网络平台。只要遵循规则,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创制修改完善任何一个词条。

  面对如何保障词条可信度与客观性的质疑,维基百科坚定主张:相信民主、相信网民、相信规则、相信中道。自运行以来,结合自律与他律,陆续推出诸多行动指南、议事程序等共同守则,数量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异议者有权投诉,寻求内部仲裁委员会裁决。所有修改,一律保存,以免误删。维基自信:长期而言,更多的眼睛,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错误。

  严守中立立场,绝不偏袒的维基百科,允许正反双方观点并陈,篇幅大致相当,争议词条交由网民自行判断。对恶意违规者,予以断然制裁,直至封杀IP。2002年,用户ID24与编辑Helga因发表极端观点,引发强烈争论,先后受到停权制裁,不得再编辑词条。

  岂不知,博客个人至上,论坛互动为王,人气极易流失,而维基分享才是王道,鼓励人人参与,亲自动手。海量知识,面向未来,无穷无尽。日积月累的维基百科,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与时俱进。早在概念为人提炼之前,维基百科就已树立了群体创造的杰出典范。

  横笛莫吹行路难

  回首来时路,几多欢笑,几许无奈。2002年著名博客倡导者戴夫·温纳与纽约时报主编打赌,5年后,博客还是《纽约时报》网络检索排名全球领先。结果美联社选择2007年十大新闻验证,意外得出结论,真正的赢家属于维基百科。日前,美国《互联网世界》曾盘点维基百科第一个十年中十大恶作剧,令人捧腹。

  而维基百科拒绝广告,摒弃盈利模式,一切全靠网民奉献时间,自愿捐款力挺,是奇迹也是隐忧。英国《经济学家》指出,三大弱点,为维基百科的未来蒙上阴影。首先依赖网民,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客观性存在不足。维基网民恶搞大卫·贝克汉姆,曾在18世纪的中国当过守门员,未免削弱维基公信力。

  其次,维基百科一直深陷资金紧张窘境,不得不一再开展募捐活动。最后,也更为令人忧心的是,维基百科露出僵化和官僚化苗头,2007年之后,编写新词条的活跃用户数量下降,原来呈指数级增长的维基,发展速度日趋平稳。维基百科似乎人到中年,亟待寻找人生第二春。有人甚至发出疑问,维基能活到第二个十年吗?

  对于至关重要的公信力问题,近年已有三项研究给出答案。2005年,《自然》杂志抽查显示,《大英百科全书》平均每个词条出现2.92个错误,而维基百科则有3.86个错误。2006年,《自然》杂志调查700名作者,80%受访者对维基百科持肯定态度。互联网刊物《FirstMonday》发现所调查的258名科研人员,对维基百科中科学词条,比外行评价更高。

  至于财务问题,维基近来透过小额捐款,50天内从全球50万名用户,提前筹集到1600万美元。外界响应如此热烈,可见维基的号召力,丝毫未减。而按照90:9:1定律,所有用户中,1%创制词条,9%修改词条,90%检索词条。反观维基,编辑次数超过40亿次,活跃用户不少于12万,足证全球网民热情不减。

  发挥集体智慧,是维基百科的制胜之道。短短十年,鼓励人人参与的它,仅英文词条数量,已高达350万,老牌《大英百科全书》亦望尘莫及,遑论其他。语种之广,271种,无与伦比。影响力之大,更是无远弗届。谁说维基百科,笑不到最后?

  知识乌托邦精神不死!这一非营利的网站,足足坚持了十年,而且还在茁壮成长,这不是奇迹,又是什么?身为Web2.0时代的业界翘楚,维基难免经历成长的烦恼。但让世人惊叹的是,十年以来,没有舵手、没有名利、没有国界,也没有使用费的维基,没有倒下。

  知识没有国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都在追求共同目标。笑看时事起伏、历史峰回路转,唯有理性淬炼出的文明,方能历久弥新。透过百科全书的沧海桑田,不难悟出国家与民族兴衰之道。

  曾记否,明代《永乐大典》约3.7亿字,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文革期间,马耳他总理访华,赠送一套本国百科全书,周恩来总理只能回赠《新华字典》,深以为憾。泱泱大国,文化凋敝,何其无奈。

  所幸1978年后,两万专家学者,历时15载,纂成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终于圆梦。而邓小平拍板翻译《大英百科全书》,国际眼光,更传为佳话。

  如果失去维基,世界将会怎样?一位外国网友发出由衷感慨:维基百科,早已十年,不过十年!(Already10years,only10years!)足以代表全球网民共同的心声。十年弹指一挥间,互联网领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唯独维基,稳扎稳打,依旧精彩。

  横笛莫吹行路难,下一站就是梦想!带着全新的气象与憧憬,知识共享的推手悄然前行。维基百科,你的明天,全世界都在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