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发现近两平方米大精美漆器

2011年04月10日 08:13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日,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的M1号墓,进入开启耳室的关键阶段,耳室里面有一件漆器和11组竹笥。专家称,这是陕西关中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竹笥(竹制盛器)。

  ■惊喜一

  关中最完整汉代竹笥“露面”

  上午9时多,考古人员将耳室封门砖一块块取下。记者在现场看到,2000多年前的封门砖色泽如新,令人叹为观止。汉砖通常用黄土烧制而成可保存千年,采用干砌方式,不需泥浆。耳室大约深2.4米,宽1.3米,高1.5米。

  封门开启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赵西晨“全副武装”,把头探进耳室内评估文物状态。他看见了意料之外的东西。

  前一日的内窥镜显示,耳室有排列整齐的椭圆形不明物体。现在可以确定,不明物体是11个竹笥,这是汉代一种普遍使用的竹制盛器。虽然材质已经灰化了,但是形态完整。

  “没有想到居然有竹笥,由于关中地区气候条件限制,竹笥很难保存下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坦言很惊喜,这次发现了关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竹笥,而且里面疑有食物,有一组清晰可辨为动物骨头。

  难题:灰化竹笥如何提取

  负责文物保护的赵西晨却坦言,当他看到竹笥的时候,焦虑大于惊喜。

  尽管竹笥形状还在,但是已经完全灰化了。一口气就吹散,一摸就粉碎,到底该如何保护,如何提取?另一方面,汉代竹笥在关中地区能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至今还没有完全相同的提取经验。

  用什么药剂?什么方式?多长时间?如何提取?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道全新的难题。

  ■惊喜二

  发现近两平方米大精美漆器

  在耳室里,赵西晨还看到了一件漆器,这也出乎意料之外。

  耳室里有漆器,是意料之内的,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个漆器相当大。它靠近室门,是一个花纹精美的漆箱,长约60多厘米,宽30至40厘米。面积将近两平方米。

  漆器的木质底胎如之前的预测,已经全部腐朽了。但是表面一层的漆皮花纹精美复杂,非常亮丽,更难得的是,这个漆器99%的形制保存得都很好。

  难题:脆弱漆皮怎样保护

  相比罕见的竹笥,漆皮的提取对考古人员来说,比较有经验。但是,这一次却和以往不同。

  赵西晨说,漆器的底胎非常脆弱,轻轻一碰,可能就化成一堆灰。漆皮虽然花纹还在,但实际上也非常脆弱。这一次漆皮的面积大,而且非常完整。相比小型的漆器,提取难度无疑大了很多。

  张仲立说,漆器体积越大,保护难度越大。以往考古工作者提取的多是十几厘米、几十厘米大的漆皮,这一次的体积相当于一个小型旅行箱。主要是保证它的完整性,提取中避免裂纹和断开的现象。

  不过,最让考古人员欣喜的是,M1号墓的耳室没有被人为或自然因素扰动过,保存完好。

  由记者陈黎 实习生车孟莹 周雯采写

    今日暂不开启主墓室

  昨日,尘封2000余年的西汉张安世墓园内M1号墓的耳室被打开。由于发现的漆器和竹笥保护难度远超预想,原本今日开启主墓室封门的计划被延迟,考古人员目前主要对耳室内有机质文物进行保护。

  昨日的开启过程似乎就预示着一切没那么简单。上午9时多,考古人员将封门砖拿走,开启了耳室,并拍照摄影存放资料。在测量了室内温度湿度后,为保护文物原有环境状态,封门砖又被垒上。随后封门第二次开启,并用塑料布代替了封门砖,以隔绝空气方便研究。

  由于发现的文物竹笥及漆器保护难度远远超过预想,经过讨论之后,专家组决定暂停对主墓的开启,全力解决竹笥和漆器的保护及提取问题。这项工作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昨日下午起,现场文物发掘已经暂停,M1号汉墓的耳室进入文物就地保护状态。在完成漆器、竹笥保护和提取后,再择机开启主墓室封门。

    先让文物“强身健体”

  M1号汉墓耳室发现的竹笥和漆皮,让专家惊喜之余也颇感头疼,这些文物能完整地提取吗?专家在发掘现场表示,对这类“一碰就碎”的文物进行保护,首先得让文物“强身健体”。

  经过了2000余年的岁月,虽然一直深藏在洞穴中,但是有机物灰化、腐朽却无法避免。面对一碰就碎的漆皮,一吹就散的竹笥,形状保存得再完好,该如何保护、提取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此类文物保护首先要保存住文物的“完整性”,就是把它现有的状态固定住,再做提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赵西晨说,根据文物状态,可能会采取配比化学药剂,慢慢滴入竹笥中,逐渐固定形态。保护漆皮也类似,可以喷洒药剂,增加自身强度。等待它们本身够坚固了,就可以采取下一步提取措施。

  在场的考古专家都感到这次的问题很棘手。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坦言,竹笥内还有物品,有可能是山珍海味,漆器非常漂亮。两者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他说,这次发现对以后的考古研究非常有意义,对保护文物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大家都希望不是仅仅留下影像资料,还要尽可能采取一切办法,把实物完整提取,呈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