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科学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

2011年05月04日 15: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苏 文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截至2010年底,苏州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24项,江苏省级项目64项,市级项目94项,所属12个市(区)公布县级名录项目257项。特别是其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历史悠久,在全国工艺美术十一大类中,苏州就拥有十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这些项目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多个领域,至今仍有许多项目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

  苏州又是一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处在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前沿,并力争“十二五”期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如何在转型升级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有效保护好面广量大的非遗资源,是苏州非遗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

  一、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

  从2004年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后,苏州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性体系的建立。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认识到:政策性扶持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输血”的作用十分重要;而生产性保护则更体现了非遗的活态性特点,提高其“造血”功能,增强非遗项目自身的活力。在各级政府着力引导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保护机制多元的格局,开始出现“传承能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态势。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运作并举,保护机制多元化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多元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机制。2005年苏州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每年由市财政专项拨款300万元,截至2010年共计1800万元;12个市(区)近年来也累计落实专项经费8000余万元,为扶持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政府资金的投入和奖励引导下,苏州社会民间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如2006年4月,吴中区、胥口镇政府划拨土地380余亩,香山工坊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共同创立苏州香山工坊,扩大了“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影响力。

  深圳庆鹏集团与苏州市任嘒闲大师刺绣艺术工作室合资注册成立了苏州任嘒闲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700余万元,保护传承任嘒闲刺绣艺术。

  二是保护运作机制。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运作,既有政府的主导,也有相关社会组织的协调。苏州历来把市、县两级行业协会作为促进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组织依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镇级专业协会及相关合作社开始大量出现,特别是还涌现出了村级专业协会。这改变了原来一家一户单独作战的局面,以“抱团发展”的方式赢得了市场竞争中的集团优势。吴中区西山林屋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采摘、加工、包装、检验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2009年成立的东渚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拥有会员1.3万余人。协会整合全镇传统工艺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组织会员参加江苏省质量万里行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并获得佳绩。2010年,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成立了核雕协会。协会统一为19家工作室领取办理了营业执照,通过加强行业监管,保护传统手工生产,并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转化。

  三是激励引导机制。自2007年起,苏州先后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批48个。

  三、生产性保护出成效

  生产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多元化保护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发展,开始呈现“传承能力增强、项目业态扩展、品牌影响提高、资源利用延伸”的态势。

  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不断增强

  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州任嘒闲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培养刺绣技艺人员80余名。公司通过师带徒、强化创作与质检过程中指导、组织公司内部技艺交流和业务培训、组织不同绣种之间的艺术交流及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刺绣技艺人员的整体技艺水平。

  苏州市戏剧服装厂针对员工年龄明显老化(平均年龄51岁)的状况,近两年陆续招收了25名以本地青年为主的学徒,员工平均年龄为38岁。以国家级传承人李荣森为核心,通过系统培训与师带徒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各行当继承人,保障了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公司的规模生产经营。

  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业态不断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附加值通过生产性保护的开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市场前景日益广阔,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在一些资源优势较好的镇、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高新区镇湖街道自2006年被文化部确认为刺绣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后,高标准建设完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通过品牌塑造扩大镇湖刺绣的对外影响,通过人才培养为刺绣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010年镇湖街道刺绣业销售总额达8亿元。2009年,东渚镇政府投入700多万元建设百匠街,搭建起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平台。当年全镇工艺美术经济产值达到2.2亿元。东渚玉雕、核雕、刺绣、缂丝等行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吴中区组建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53家,入股农户1.0424万户,农户入股茶园面积1.74万亩。2010年,碧螺春产量达162吨,产值达1.8亿元,户均收入1万余元。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一个村的核雕从业人员就达2000余人,拥有各级工艺美术师50余人,年产值达1亿多元,核雕收入占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70%至80%。

  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苏州任嘒闲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以打造苏绣文化品牌为目标,并通过庆鹏集团平台,以苏绣精品融资,打破了刺绣作品进入融资领域的空白。

  苏州的老字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其中已有13家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广大老字号进行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和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等老字号还积极参加上海世博会等各种宣传展示活动,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生产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断延伸

  生产性保护有助于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现代产业经济资源,开发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吴江市华佳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了占地300多亩的华佳丝博园,旨在打造集蚕桑养殖、丝绸生产研发、时尚设计、旅游、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之旅”景区,发掘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提升了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层次。

  非遗生产性保护任重道远

  苏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苏州的率先发展,依赖于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其中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此,必须着力解决好两个课题。 第一,解决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中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课题。第二,解决好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如何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新课题。到2012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年均增长25%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

  一、多措并举,加大政府政策性扶持力度

  更新理念,提高认识,科学定位生产性保护

  苏州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发展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把苏州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机会;可以发掘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休闲旅游经济;可以丰富产品形态,满足个性化需求。

  科学统筹,全盘考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根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在苏州西部太湖文化带、东北部阳澄湖文化带和古城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等地发掘当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建设以传统技艺为主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在各地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要继续加强对有丰厚传统非物质文化底蕴的区域采取整体保留改造的形式来规划,建立保护基地,尽量以生态的、活态的方式来保护。

  政府主导,多方调节,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在做好已有调研的基础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后,根据苏州非遗保护工作实际尽快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针对传统技艺等类产业难以承受土地资源用地规划的投入产出要求而出现的适度规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要积极争取由政府协调,结合各市(县)、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在制定土地规划方案中,扩大既有“拆一还一”等政策的适用范围,在规划阶段就统筹解决好。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企业在税费政策上加以扶持。还要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统筹协调,建好队伍,形成全市非遗保护管理合力

  进一步发挥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增加投入,创新机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已实施6年,苏州将总结经验,着力于增加投入、创新管理,提高资金扶持效率。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扩盘。除加大原有对非遗名录项目抢救保护、传承人项目传承资助和非遗保护基础性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外,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激励机制为抓手,实行奖励制度,推进保护工作多层次全面开展。第二,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使用责任制,并加强监管机制。同时,完善申报、下达、跟踪和考核机制,联合市相关行业协会参与,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环环有落实,项项见成效。第三,拓宽财政资金来源。市专项资金下达后,要求各区、各保护责任单位给予相应配套。

  二、社会参与,引导多元化保护机制建立健全

  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参与。一是对企业和个人资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税收优惠待遇,从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二是设立专项基金会,吸引国际保护资金投入。三是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工作中。另外,行业协会历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项目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苏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都离不开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的关心,离不开各兄弟城市同行的大力支持。苏州将进一步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的宝贵经验,加强与各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增强创新意识、开阔发展视野,努力创建政府推动,社会支持,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联手,全社会主动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