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功用分殊:传统文学与网络写作

2011年05月12日 16: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网络文学在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兴起,乃以草根与媒体的推动为一端,以主流和文坛的接受为另一端。

  在这种二元磨合的运动中,其实必须考虑到另两条潜在线索。一是来自经济的资本利益驱动,使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问题,同样是生产力、剩余价值或者说盈利模式、文化工业的问题。书商、收费的文学网站以及正在崛起的手机阅读,在催动网络文学大发展的同时,改造着传统写作的模式、性质和特点;二是依赖新科技、新媒介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产生巨大传播效应的网络文学,究竟会生成什么样的新的精神特征。这些为我们观察和研究“一时代”提供了生机勃勃、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社会学对象。

  如果以一般的溯源——1998年台湾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华语阅读中畅销,继而激发了原创网络文学的大爆发——为开端,那么,这个热闹的开端在当时并没有撕毁旧文学章程的用意,并没有引发网络写手集体的改朝换代意识。一种借助网络抒情立意、创造白日梦的青春激情和文字趣味是以比较温和、娱乐、现代都市的面貌出现的。

  网络文学的快速整合与发展来自以下力量:文学网站的自觉、出版商的利益介入以及一些网络文学赛事的举办。比如榕树下、天涯社区和起点中文网,比如出版商沈浩波、路金波等,比如“新浪原创网络文学大赛”和“盛大文学全球写作大展(SO)”。随着网络文学作者队伍的迅速形成,他们的自我认同意识也得以提升;更由于与传统文学交流中发生文学观和文学权利的冲突,所谓“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对立和对话”这样的结构被创生,并刻入时代话语之中。

  此外,以欧阳友权为代表的学院派对网络文学理论开拓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白烨等批评界学者更是关注一线的文学动态,以《中国文情报告》等方式梳理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提出了“文坛天下三分说”。他们都以主流学界、文坛的身份表现出了同情与调和彼此关系的姿态,起到了革新甚至启蒙文学观念的作用。

  这些合力的效果在近年得以集中显现。2008年作为“网络文学十年”的节点被大大小小的媒体关注。同年7月7日,盛大网络成立了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网络文学资源的收购潮。这些2008年的重头戏强化了网络文学的阶段性胜利,信息传播广泛。中国作家协会在此背景下开始积极调整姿态。当年明月等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和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分别增设了网络文学作品可作为参赛对象的条款;在张抗抗等的推荐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在年度文学体裁综述中新增了“网络文学综述”;《文艺报》先后开辟了“网络文学论坛”和“类型文学现象笔谈”;鲁迅文学院先后开设了网络作家和网络编辑的研修班……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新时期30年的文学观走进了一条狭隘和衰变之路。过于迷恋新时期30年所形成的文学小传统和作家权利谱系,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疏离、批判现实能力的弱化,以及随着时代核心话语重心从文学转移到经济,从事传统体制内文学创作的作家队伍来源有不尽人意之处,都使今天的传统文坛面临着能否保持生命力的质疑。相反,网络文学总是不缺乏对鲜活社会生活有了解或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作品。相对欠缺的是,网络文学的作者泥沙俱下,整体文学基础薄弱,大量好题材被当做粗劣的快餐来制作,实属浪费。

  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未来关系既在于要强调彼此尊重和学习,又在于必须从根本上分殊二者的不同功能。类型小说这一当前网络文学的创作主流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并不以严肃的思辨和文学形式主义实践为责任。在相关文学奖的设立上,我们不妨参照日本“芥川奖”、“直木奖”两峰对峙的思路,以促进两者的健康发展。夏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