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韩国女作家织毛衣般写小说 刻画纯真无瑕的弱者

2011年05月13日 16:31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韩国女作家,织毛衣般写小说

  薛 舟

  中国读者大都熟知韩剧,其实,韩国女性作家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道比较罕见的风景。近日,《纽约时报》接连发表书评,对韩国女作家申京淑的作品罕见地给予褒奖。不止是申京淑,2010年的韩国文学都属于女作家,她们“像织毛衣一样在‘编织’小说”(王安忆语),以其特有的温情和细腻,为艰难时世中的读者带来慰藉。

  刻画纯真无瑕的弱者

  继超级畅销小说《寻找母亲》之后,申京淑马不停蹄地推出了长篇新作《哪里传来找我的 电话铃声》。这部小说以作家特有的纤细感性和宁静文体,刻画了那些需要承受自发性的痛苦才能回想起来的青春岁月。允、美卢、明瑞和丹,4位主人公在20岁 的时候,丑陋的现实世界通过不合理的暴力强加给他们的灵魂以深深的伤害。纯粹的友爱和温暖的共鸣变成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共同度过独裁政权的阴影遍布生 活的艰辛岁月。只有这样的心灵武器才能成为引领他们向善的原动力。然而在现实面前,纯真无瑕的年轻人只能是弱者。与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是,等候在他们面 前的生命逐渐演变成了阴郁的悲剧。这部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让我们确认了成长的意义,隐藏于成长之中的希望和价值,以及隐约的悲伤痕迹。

  申京淑不停地向自我、向记忆开掘,孤独而专注,殷熙耕的小说则放眼当下,紧随时代的步伐,敏锐地观察发生在城市里的情感事件。《安慰少年》是殷熙耕的第 四部长篇小说。其女主人公是自由撰稿人兼专栏作家申敏雅,她有个17岁的儿子延宇。延宇在刚刚搬来的小区里认识了朋友泰洙,又通过泰洙迷上了高中生说唱歌 手G―格里芬的音乐。他们都喜欢上了一个名叫彩英的女孩。儿子对妈妈既不会反抗,也不会隐藏,反倒是默默地安慰内心软弱的妈妈。在家庭环境中,这样的母子关系自然而然。然而当他们暴露在外界视线之中的时候,问题却随之出现。

  《安慰少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殷熙耕的长篇处女作《鸟的礼物》。《鸟的礼物》中的真熙没有父母,自幼在外婆膝下度过童年时代,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界非议 和同情的影响,她只好自虐式地锤炼自己。与此相反,跟着妈妈生活的延宇却是个孤独而又率真细腻的孩子。延宇不会让自己去适应世界的樊笼,而是后退一步,为 这世界的樊笼感到痛惜。延宇并不是那种积极反抗世界的强大的人物,而只是通过听说唱音乐和跑步来安慰自己的孤独。这种从《鸟的礼物》到《安慰少年》的变化 体现了殷熙耕的意识转变。

  讲述人际关系的创伤

  孔善玉擅长讲述家庭情感故事,总是温情脉脉,能够在不经意间激发读者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长篇新作《英兰》 中的 “我”在事故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每天只能靠面包和米酒打发时间。有一天,“我”遇到了丈夫的前辈朋友、小说家李正燮。听到朋友突然去世的消息,李正燮带 着孤独无依的“我”去了木浦。于是,“我”在无意间跟随李正燮去了木浦的英兰旅馆,并且在那里遇见了跟着爷爷长大的秀玉、看见“我”激动不已的完奎、完奎 的8岁侄子秀汉、带着患痴呆症的母亲生活的超市老板赵寅子等。儒达山上洋溢着生命力的风景和港口城市居民的亲切感使“我”抚平往日创伤,重生为“英兰”。 《英兰》是关于相互伤害却又内心柔弱的人们的故事。小说道出了这样的事实,置身于关系网中的人们既有可能成为单方面的加害者,也有可能成为单方面的受害 者。《英兰》也提醒我们,来自人际关系的创伤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得到治愈。

  韩国社会的“单人家庭” 正在逐渐增加。独自生活、独自吃饭、独自死去,孤独的人们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地疏远了自身的起源,也就是叫做“家庭”的系统。不过几十年之前,三代同堂的 大家庭制度在韩国社会还很普遍,而现在的社会已经开始质疑“家庭”这个概念本身。面对这种社会现象,青年作家尹成姬努力探究逐渐被韩国人遗忘的“家庭”的 意义和历史,流露出敏锐的感觉。长篇小说《看客》讲述了某个少年三度战胜死亡幸存下来的故事,同时刻画了八口之家在生活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少年不仅是个 胆小鬼,而且是懒虫,甚至有些卑鄙,他很好奇“三度战胜死亡”的天大幸运为什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然而少年的奇迹生存并非个人的偶然事件,而是围绕少年 的全体家庭成员,乃至与这些家庭成员结下缘分的所有人共同创造的集体奇迹。表面看来少年无甚特别之处,少年周围的各个家庭成员的故事却非常特别。这种特别 照亮了少年的生活。这部小说告诉读者,为了少年的出生和成长,为了少年的生活,需要多少缘分、奇迹和爱。尹成姬优美动人地描写了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琐碎而珍 贵的奇迹。

  传达对现实社会的新感觉

  河在英相对年轻,她的长篇处女作《丑 闻》叙事非常简洁。一位女演员死亡,背后隐藏着通过互联网广泛散播的传闻。没有人能知道围绕已故女演员的传闻的真伪,只是在大众相信传闻就是真实的瞬间, 以及传闻通过回帖迅速膨胀的瞬间,毫无根据的传闻流通为真实。无人负责的新媒体文字正因为这种匿名性而广泛传播,作为大众的一份子,我们也被动地参与了这个过程。乍看起来,河在英的作品就像通俗故事,然而她的作品价值却超越了单纯的通俗故事或者对社会风俗的肤浅重现。传闻引发了女演员之死,这个通俗故事的背后,作家尖锐地揭示了新媒体社会中通过回帖和传闻歪曲和重构“真实”的机制。

  黄贞恩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注加以形象化,其《一百个影子》 的背景就设定为悠久的商业街被强制拆迁的社会性问题。但是,她并没有停留在强制拆迁的暴力性和拆迁当事人的人权等一般性的故事,而是瞩目于这些社会少数群 体的“影子”。随着社会暴力越来越强化,作品中社会少数群体的影子也逐渐成长,最后吞噬了其存在本身。也就是说,影子以象征社会矛盾的机制在运行。换而言 之,生活在社会矛盾之中的我们都应属于社会少数群体,因为谁都不可能从不言自明的现实问题中获得自由。通过出色的语言和幻想技巧,黄贞恩将这样的作家意识 形象化为卓越的美学形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