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式廓生命铸就《血衣》:29天4次昏厥74张画稿

2011年05月20日 10:37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式廓百年纪念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一位参观者欣赏经典作品《血衣》(仿制品)。本报记者 方非摄

1959年王式廓在创作《血衣》。

去世时未画完的双人头像。

  本报记者 王砚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从延安到北京——王式廓百年纪念展》正在展出。这场展览将持续到6月5日,700多张画稿静静陈列在灯光下,无声讲述着这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巨匠的一生。

  《血衣》,无疑是这些作品中最为人熟知、也最震撼人心的:画面中央,一位悲恸欲绝的妇女背过脸,双手抖开一件血染的上衣,围绕着她,有抱着母亲双腿哭泣的孩童、白发苍苍的瞎眼老大娘、拿着地契似乎浑身都在颤抖的老农……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满怀激愤地控诉着地主杀害无辜百姓的罪行。

  然而鲜有人知道,这幅“挂上去就拿不下来”、“中国美术史上无可替代”的经典,是名副其实用生命绘就的作品——38年前,62岁的王式廓像一名战士握着他的枪一样,捏着手中的画笔,倒在了为油画《血衣》准备的人物肖像习作前。

  王式廓的大女儿、常年旅居日本的王荻地,和王式廓的学生、闻一多的幼子闻立鹏,含泪向记者叙述了《血衣》背后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用地主大褂做实物模型

  在王荻地的印象里,有关父亲最深的记忆,是天窗下画架前的一个背影。“父亲把三间厢房打通两间,再在屋顶开一扇天窗,底下支一个画架。他总是对着画架上未完成的作品,时而走近、时而退远,凝神思考他的画。”吃饭前洗手,王式廓经常洗着洗着,一手泡沫就又转悠到画架前了。

  这种对绘画的痴迷,从始至终贯穿在王式廓的人生里。而对农民、革命题材的关注,则主要来自抗战八年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血衣》的孕育,也源于此。

  1947年,王式廓随部队撤出延安,花费两年时间东行前往北平。当时正值全国土改热火朝天,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无数的批斗会、控诉会。农民兄弟的悲痛、愤怒,和自己对这个群体长久积累的热爱在他内心碰撞着。1950年,回到北京后的王式廓开始酝酿表现土改主题的油画《血衣》,从酝酿,到最后完成草稿,竟然横跨了二十多年。

  为了准备《血衣》的创作,王式廓有机会就下乡,参加土改工作队,访贫问苦,给农民画肖像,积累人物素材。王荻地夫妇还回忆:“他千方百计收集地主的大褂、地契、要饭小竹篮、破烂衣衫,还专门向中国革命博物馆借了红缨枪,都搁在画室角落里为《血衣》做实物模型。”

  连环画里找到“钥匙”

  1953年,王式廓画出了《血衣》的第一稿,不过当时画面上并没有那件著名的“血衣”,王式廓本人对画稿也不满意。后来总结《血衣》的创作,他曾经回忆:“我心中憋了好长时间,不知该怎么表达这种历史性的冲突,概括一个历史时期。”他把这个关键情节的缺失,比作找不到开启主题思想之门的“钥匙”。

  一年后,王式廓终于在一本连环画里找到了这把“钥匙”:书中画着一个妇女,正用血衣控诉地主的剥削。王式廓非常兴奋:“这个以‘血衣’控诉的情节……可以把我平时已经酝酿的其他情节连贯起来,成为展示主题的一个引子。”由此,《血衣》正式成型。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者能看到两幅《血衣》,一幅是素描的仿制品(如大图),原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幅是从中国美术馆借出的,未完成的油画小稿。

  为什么会有两部不同形式的作品?原来,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王式廓在国庆节前赶绘出《血衣》。若按原计划画油画,时间显然不够,因此王式廓将为创作油画所积累的素描草稿、习作,顺势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

  大型素描《血衣》在画坛引起了极大轰动,不过王式廓仍然想创作油画版,并继续为此收集素材。可怜天不遂人愿,“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王式廓在“文革”中整整6年不被准许动画笔。1972年,王式廓在给幼女王群的信里这样写道:“……我想多搞点创作,六十一岁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不多了。”

  29天,4次昏厥,74张画稿

  1973年,王式廓再次应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之约,从劳动农场回到北京,准备完成《血衣》的油画。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终于可以释放,王式廓高兴坏了。回京后,他每天风雨无阻地起大早,去东单公园爬土坡,“爸爸说要去山里采风,得先把身体锻炼好。”王荻地说。

  1973年4月10日,王式廓动身去河南,王荻地并不知道,这一别竟是父女间的永别。临走前,同是画家的女婿马骁问:“您怎么跑到大家都不爱去的山沟里采风?”王式廓指着《血衣》里拿地契的老农形象,摇头:“脸很好了,手不够好,我要去太行山里找这个形象。”

  在河南的一个多月,王式廓每天4点起床,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在29天里创作了74幅作品,其中大多数是油画。“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一天画两幅油画差不多就到极限了。”闻立鹏掰着手指算,“他平均每天画2到3幅,是拼了命在抢之前被浪费的时间。”在这29天里,王式廓晕倒、休克等,共有4次。“这些都是最后脑溢血的发病前兆,可他实在不舍得休息。”闻立鹏说。和王式廓同住一屋的人,晚上总能听到他的叹息,还有下床吃安眠药的动静。“之前常年的病痛已经毁了他的健康,加上6年不能画画,他叹气,是心里急啊!”王荻地的眼泪落了下来。

  5月7日,在河南巩县康店村,王式廓真地找到了心目中的地契老农形象——七十多岁的老船工康五。王式廓前后一共为他画了6幅肖像,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月22日,王式廓又从一大清早开始给康五画头像,中午给随行的学生画了一张素描,下午继续画康五和另一个年轻人的双人像。

  一直画到傍晚6时,天色都暗了下来,残阳如血,全神贯注的王式廓还是没挪窝。公社食堂的师傅来催了两次晚饭,第一回他头也不抬:“再等等,再等等。”第二次实在推不过:“行吧。”就站起来收拾画笔。刚站直,只见王式廓满头大汗,手也发抖,身子往旁边一歪,栽在地上。

  他再也没能够起来。

  父亲最终没能完成他的作品,但在王荻地心里,那幅承载他一辈子心血的《血衣》仍然为世人所铭记,他对题材和笔触的把控仍然为艺术界所津津乐道,“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宽慰和祭奠”。

  经典记忆

  1943年,王式廓创造了代表作之一《改造二流子》,不过最早这部作品只是黑白木刻。1947年从延安撤退时,要求轻装,不少东西都交由老乡“坚壁”。《改造二流子》的木刻板太重了,王式廓怕给集体带来负担,忍痛决定不带了。但妻子吴咸想到他花了这么多心血,坚决要求他带上。最后王式廓把木刻板从背后削薄了三分之二的厚度,这才带了出来。后来,在黑白木刻的基础上,王式廓又创作了套色木刻。看过木刻画《改造二流子》的徐悲鸿,赞其为“卓尔不群的文艺巨星,成熟的天才”。王式廓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作品出境的7名画家之一,其代表作品还有油画《参军》、《井冈山会师》等。王式廓百年纪念展开幕式上,其家属向国家捐赠了172件王式廓作品,并表示这是王式廓的遗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