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杨正新:宣纸上的“红色之旅”(图)

2011年05月20日 15:3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杨正新作品《映山红》

杨正新作品《井冈采风(一)》

杨正新正在沙家浜写生

  本报记者 李君娜

  当红色革命题材遇到中国画,会碰撞出怎样的华彩?

  答案就藏在杨正新的“红色之旅”画展上。包括 《起航》《东方红》《巍巍井冈》《映山红》《枣园灯火》《红井》《苍茫大地》等在内的24幅中国画“红色”作品,鲜有主题先行的概念化痕迹,呈现更多的是生动丰盈的艺术美感。驻足,细品。当视觉上的美扑面而来的同时,原本“忽隐忽现”的红色主题也变得呼之欲出。

  从1958年成为海上花鸟名家江寒汀的入室弟子开始,杨正新已经画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写意水墨画因为别具一格,在海派画坛享有盛誉。又因为右手学古人国画学得太像,他一度放弃右手改用左手画画,被誉为画坛的“左臂将军”。

  有人说,以他的今时地位,根本无须借助“红色题材”来炒作自己。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画展,杨正新说:“我是一个老党员。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必须感恩。 ”多年来,他一直希望到中国革命根据地走上一圈,用手中的画笔把那些彪炳史册的革命圣地,用艺术手法创作一遍。

  如今,画家的多年夙愿一朝实现。至于画作的艺术诚意,到了现场,一目了然。

  红色之旅,诗情画意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

  1965年5月,毛泽东重返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45年后的2010年9月,画家杨正新也开始了他的红色之旅创作。第一站就是井冈山。

  在红旗招展的大型雕塑面前,杨正新迫不及待跳下车,拉着大家在红旗下合影留念。车到茨坪,他来不及休憩片刻,又马上步行到茨坪革命旧址参观。同行友人马建邦回忆:“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杨老师细看橱窗里的革命史迹陈列时,一边做着笔记,一边又低头思考着什么,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

  第二天,他们乘缆车来到笔架山风景区参观。虽然错过了花开的季节,但山崖上的杜鹃花偶尔也有几株点缀其间。杨正新在山坳绝壁的栈道上走了一圈,便打开册页,蘸上浓墨,倚着栏杆当场写生,笔走龙蛇,墨分五色,册页渐次展开,物象斑斓隐现。同行者都屏息静气,不敢发出声响。不到一个时辰,一幅井冈杜鹃十里红的长卷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给画卷拍照留念时,云雾间一缕阳光直射下来,刚好照在画卷收尾处。旋即,井冈山又是雾气弥漫。此情此景,让同行者啧啧称奇。

  红色之旅的第二站是延安。飞机降落前,正是下午,阳光明媚,从飞机上俯瞰大地,黄土高坡的雄奇地貌尽收眼底。下飞机后,一行人坐车去南泥湾,一路上陕北民歌歌声嘹亮。杨正新近距离再看黄土高坡,更显苍茫博大。参观完南泥湾革命纪念馆,杨正新来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壶口瀑布。虽然深秋,水势不大,但在近处,万马奔腾的气势惊心动魄,壮美无比。杨正新在壶口边上走来走去,凝神观察奔流不息的水势,不时在速写本上勾勾划划。 “红色之旅”画展中的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即出自此处。那天很巧的是,瀑布上面同时出现两道彩虹,交错辉映,更增添壶口的雄浑瑰丽。

  最后一站是沙家浜。芦荡火种,阿庆嫂智斗敌人的故事脍炙人口。杨正新去的那天虽然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但天气寒冷,气温只有摄氏零下三度。芦苇荡广阔无边,冬天里的芦苇深黄深黄的,白色的芦花迎风摇曳,像一阵阵白浪涌来。 “先是站在湖边写生,很快鞋子就湿透了。后来雇了一条船,在芦苇荡中转来转去,体会当年新四军伤员在青纱帐里与敌人迂回的场景。用国画的形式表现芦苇荡以前少有人尝试,这次看了沙家浜实地,气势不凡,别有风貌。 ”杨正新说。

  创新之旅,往前看

  “红色之旅”的展厅里,沿着墙摆着一盆盆绽放的杜鹃花。展厅右首,更有几乎整整一面墙的“杜鹃花”正在盛放。

  这幅名为《映山红》的画作,也是杨正新的满意之作。“《闪闪的红星》中有歌词是这么唱,‘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了映山红’。映山红就是杜鹃花,它是象征革命火焰的花。以往的画家作品中,很少有这样处理大篇幅杜鹃的作品,有一定难度。”井冈采风中还有一幅专门画梅花的作品,也和一般的梅花题材作品大不相同。“毛泽东有诗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画的是长在大山里的梅花,跟许多画家处理梅花的意境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梅花更多属于文人的雅兴,现在要用梅花来表现毛泽东的胸襟。 ”

  不是每一幅画都画得很顺利。在陕北采完风后,杨正新用红色画笔画了表现黄土高坡的《苍茫大地》。 “妻子看了,说画得蛮好,只不过风格很像画家石鲁的名画《转战陕北》。 ”听了这个评价后,杨正新当即放弃了这幅作品,他以褐色为主色调重新画了一幅《苍茫大地》。

  这不是偶然事件。杨正新一向不喜欢艺术上的重复,似乎和他名字中的“新”不谋而合。

  “我以前的名字是杨正兴,一直用到了中学。后来学了美术,跟了江寒汀老师。老师说,不要叫正兴,那是开饭店的人起的名字。画画要创新,改成正新吧。”当然,光靠名字的改动是不能带来艺术创新的。 “艺术是表现心灵的东西,把真挚的感情直率表达出来,不要矫揉造作,也不要那些框框。我的性格比较爽朗,天性不太喜欢拘束,老是对自己不满意,老是要创新。 ”

  这种创新的冲动,在他出国转了一圈后,更打开了思路。 “出国前,我习惯‘往后看’,看传统,看老师,以传统和老师为榜样。在美专7年,把中国画的代表作都临摹了一遍,但画家不能总是回顾过去,要往前走,走着走着就突然发现没路,不知道怎么画。为什么很多学生到后来画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还在模仿,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子。 ”杨正新说:“其实更重要的是‘往前看’,要有和时代结合起来的超前思维,也即创造性思维。 ”

  1985年在澳大利亚旅行时,杨正新看到了澳大利亚岩画。那些狩猎图或动物图案,看上去笨拙、原始,但很富童趣和艺术性,这对杨正新的触动很大。 “艺术里有个要求,宁拙勿巧。在临摹很多古人的画后,我画出来的线条虽然很熟练,但是不拙。艺术要求有一点童心,自然一点,真诚一点。对我来说,过于熟练的右手匠气了一点。 ”为了达到“拙”一点的画风境界,1990年,他开始尝试左手画画。在经历了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后,很快,杨正新用左手也能运笔自如,不但画技不输右手,左手画出的画作更平添一份自然大气。

  程十发曾这样评价杨正新:“他掌握了传统,又不满足现状,像一直箭羽离弦向天空飞驰,好像射中了一朵彤云,散发出一束光芒。 ”

  艺术之旅,承上启下

  “红色之旅”展出的24幅作品,是杨正新的最新作品,并没有绝对的左右手执笔之分。对于左右手之分,杨正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些适合右手画就用右手,不再那么刻意。一张画的好坏跟是否用左手或右手画没有必然关系。艺术到最后是自然的流露。 ”

  杨正新也学过油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热爱的中国画领域。“最早接触中国画是在中学念书时,一批画家下乡深入生活来到我的中学,其中就有江寒汀老师。我天天看他画画,他也教我画画,说我画得不错。后来上海美专招生,我就考上了。”

  “红色之旅”的作品中,足见杨正新笔墨运用的自由和力量。作为中国画名家,要办这样的一次“红色之旅”展,和杨正新的“感恩”情怀有关。“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这种谢意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特别明显。我以前家在宝山农村,解放前很苦,当时很多人感染了血吸虫病,也包括我。1952年,我小学三年级,党派医疗队到农村,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我好了。如果没有新中国,我肯定活不了几年了。中学时之所以能碰上江寒汀老师并和艺术结缘,也和党和政府组织的这次画家下乡有关。所以我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感谢党和国家。 ”

  “红色之旅”后,杨正新下一个展览的目标是年轻人。“尝试把年轻人喜欢的当代审美观念结合到中国画里,使我们的水墨画更加现代,让年轻人第一眼就能喜欢上中国画。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