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关于“韬光养晦”的出处

2011年06月06日 14:0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福康

  《文汇报》5月23日刊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同志的专访文章《韬光养晦不是策略,而是一种品质》,读后发人深思。不过,对文中的一个并非无关大旨的问题,我有点不同的看法,所以写这篇小文向他请教。

  赵启正同志说:“其实,‘韬光养晦’一词源于清末的《盛世危言》一书。”今查清代郑观应(1842~1921)于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在《自序》中有这样的话:“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但“韬光养晦”一词绝非“源于”此,而是千百年前早已有之。

  “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包括并列的“韬光”和“养晦”二词。“韬光”一词,在传说是周代之书的《鬼谷子》中就有。唐代李虚中注《鬼谷子》的《李虚中命书》,一开头就有“溺于水下而韬光”之句。汉代河上公注《老子》,第七章就叫《韬光》。汉代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诗中曰“玫琁隐曜,美玉韬光”。南北朝时刘昼《刘子》卷一有《韬光第四》篇。等等。“养晦”一词,则至迟于先秦《诗经·周颂·闵予小子》在见之:“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汉代郑玄《仪礼疏》卷十五就有“循养晦昧之”之语。

  与“韬光养晦”意思完全相同的四字成语,如“韬光匿耀”,早在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卷十就见到;如“默耀韬光”,早在晋代释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第三》就见到。

  而“韬光养晦”四字成语,至迟在元人胡行简《樗隐集》卷四《晦园记》就已出现:“夫君子之出处,非有心于显晦也。当可为之时,则析圭儋爵,愿为帝臣;处乎叔季,则懐瑾握瑜,以韬光养晦。”明人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九四、明人焦竑《国朝献征録》卷七七等书都收入的明人黄淮《静庵徐先生墓表》云:“居无何,元运告终,弗克以展其素藴,于是韬光养晦,设塾授徒,若将终身焉。”

  另外,还可举出明人赵僎《礼记思》卷四《子言之归》:“所谓君子,隐而显者,声华销歇,而神理长惺,韬光养晦。”明人郑纪《东园文集》卷十三《归田咨目》:“仕宦退处家乡者,正宜韬光养晦,以保晩节。”明人周念祖《万历辛亥京察记事始末》卷五:“士人岀处,自有大节。身既隐矣,谓宜韬光养晦以俟时。”还有明人陈邦俊《广谐史》卷十的有趣的寓言《石温传》(石温指砚台),写到:“上(指汉武帝)尝病旬日,温得赐告,与修(管修,指笔)、泽(陈泽,指墨)退居庋阁,及愈,祭河汾,制《秋风辞》,趣召温。温至,方压尘垢,上见之愕然良久,命左右拂拭之。温谢曰:‘臣所谓韬光养晦者也。’”

  又有倒过来用“养晦韬光”的,如明人章潢《周易象义》卷一《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明人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卷二十三《柬陈我渡》、明人江源《桂轩稿》卷二《登孺子亭奉和赵绣衣韵》等等。

  总之,“韬光养晦”作为成语,绝不是晚到清末才开始用的。

  至于“韬光养晦”这样的思想,赵启正同志认为“不是策略,而是一种品质”。这自然也是有道理的,我国古人就有在“品质”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成语的,如本文上面引用的有的古人的话就可看出。但无可讳言,我国古人更多的则是在“策略”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成语的,《鬼谷子》就绝不是一部讲品质修养的书。而且我认为,在很多场合下,“策略”和“品质”是根本不可分的。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