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为什么共产国际一开始不看好中国共产党?

2011年06月10日 16:4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什么共产国际一开始不看好中国共产党?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自成立以后,共产国际的对华政策就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推进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也要维护苏俄在华的利益。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在确定了中国革命伙伴的同时,也在自己最为关心的国家利益问题上找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对吴佩孚的争取

  当时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领导人的心目中,“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认为孙中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

  1920年8月,中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吴佩孚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打败了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为了尽可能从各国获取援助,壮大自己的力量,吴佩孚不仅同英美等列强密切合作,也采取了一些同苏俄政府改善关系的措施。

  北京政府的友好行动,使苏俄对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抱有好感,相互关系较前密切。1920年10月9日,苏俄代表维经斯基到洛阳访问吴佩孚的幕僚白坚武,此后还有过多次接触。

  然而,未经北京政府同意,苏俄军队于1921年6月进入蒙古消灭白俄谢苗诺夫匪军,并策划成立脱离中国的蒙古共和国,从而使双方关系蒙上阴影。北京政府对此提出抗议,吴佩孚也谴责苏俄的这一行动。

  随着势力不断增长,吴佩孚一直是苏俄关注的焦点。1922年3月15日,俄罗斯联邦驻远东全权代表、苏俄驻北京外交使团顾问威连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在给列宁的信中分析了中国地方实力派的状况:“只要浏览一下附上的中国示意图,就可以发现,直隶派占有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几乎统治了人口稠密、具有巨大经济意义的整个华中和长江流域。与各竞争派别相比较而言,直隶派是最强大的,而且吴佩孚元帅作为军事领导人所取得的成就,为他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加强实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局面。”当时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领导人的心目中,“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认为孙中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他们同意支持吴佩孚”,他们希望能利用吴佩孚来维护其在华的最大利益。

  与陈炯明的初步接触

  1920年4月底至5月初,苏俄军人波达波夫到漳州会见了陈炯明。波达波夫向陈炯明介绍了苏俄的情况,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完成革命。他还带来了一封列宁给陈炯明的信。

  共产国际、俄共(布)在争取吴佩孚的同时,也曾打算联合陈炯明。第一、陈炯明标榜社会主义,拥护十月革命。第二、陈炯明是广东的实力派,实际控制着广东的军政实权。在苏俄看来,与其支持孙中山这样一个“梦想家”,不如支持一个实力派人物。第三、陈炯明主张联合吴佩孚,反对张作霖。这与苏俄、共产国际的政策是一致的。而孙中山主张联合张作霖,反对吴佩孚。

  1920年4月底至5月初,苏俄军人波达波夫到漳州会见了陈炯明。波达波夫向陈炯明介绍了苏俄的情况,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完成革命。他还带来了一封列宁给陈炯明的信。列宁在信中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注,对陈炯明进行鼓励。波达波夫返回莫斯科时,陈炯明托他致书列宁:“我作为福建省政府及我的军队的代表,仍像过去的广东政府一样,对您表示真诚的拥护。我还代表我们遍布在全中国各地的同志及我的革命人民支持您。我祝贺您的劳农政府及新的俄国所取得的成就,并祝愿您的国家在将来繁荣昌盛。”

  为了进一步在孙中山和陈炯明之间作出选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1921年冬会见孙中山后,曾于1922年初又到广州见陈炯明,长谈了三次。通过同他接触和多方调查,马林对陈炯明得出了这样的印象:第一,马林觉得陈炯明不如孙中山,“陈炯明的观点是把民族主义运动局限在广东”。第二,陈炯明在口头上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但并没有把任何有关社会主义的改革付诸实施,只是热衷于在有3000万居民的广东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第三,陈炯明同情吴佩孚,反对北伐,对孙中山的态度十分消极。基于上述认识和了解,马林认为陈炯明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1922年6月中旬,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企图谋害孙中山。陈炯明的叛变,不仅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而且也导致了中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一厢情愿的孙吴合作

  为了使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得到孙中山的答复,以摸清他的思想脉络,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在信中“故意显得幼稚”而“明知故问”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孙中山解答。

  陈炯明叛变后,苏俄曾一度努力促成孙吴联盟,希望能在北京出现一个对苏俄友好的联合政府。

  1922年7月,由于与北京政府谈判难以取得进展,苏俄政府决定派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以特使身份来华,肩负着同北京政府谈判和联络孙中山的双重使命。对越飞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利用吴佩孚的军事力量和孙中山的政治威望,在北京建立一个亲苏的民族主义政府,既可以促进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可使俄中谈判顺利进行。

  从1922年8月到12月,越飞给孙中山发出4封信,孙中山给越飞写了3封信,信中涉及有关中俄两国的各种问题。8月22日,越飞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他来中国的使命是建立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了使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得到孙中山的答复,以摸清他的思想脉络,越飞在信中“故意显得幼稚”而“明知故问”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孙中山解答。在8月27日的回信中,孙中山对越飞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作了回答,并诚恳地谈了自己的想法。

  孙中山表示同意越飞的说法:苏俄对外蒙古没有侵略意图,所以可以暂时不必从外蒙古撤兵。对于和吴佩孚是否有可能携手的问题,孙中山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他告诉越飞,“最重要的是重新统一中国,当时我准备,现在我也准备同接受我的条件的任何首领合作。”

  虽然越飞曾通过各种努力想使孙中山和吴佩孚一起组成政府,但无论是吴佩孚还是孙中山,都对越飞提出的建议不感兴趣。

  越飞的努力很快就被证明是徒劳的。1922年底,吴佩孚致电北京内阁,对苏俄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示不满。1923年2月7日,吴佩孚残杀京汉铁路大罢工工人,“使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和共产国际的某些人感到很难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