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武汉市共计12个项目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06月10日 1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武汉6月10日电 (张芹)武汉市黄鹤楼传说、汉阳归元庙会、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3个项目入选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该市共有12个项目成功入选。10日,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武汉市博物馆举行《保护•传承——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武汉民俗文化保护成果。

  作为武汉民间文化瑰宝的黄鹤楼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现存的黄鹤楼传说大多口头流传于民间,如“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修楼拜仙”、“李白登楼夸崔颢”等,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流韵等传统文化内涵。

  马应龙创始人马金堂摸索总结出的一套独特制眼药技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对外界绝对保密,在家庭内部也只单传长子长孙,或择优相传,数百年来从未违例。

  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归元寺庙会,经过300多年不断演变,成为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盛会,在春节前后吸引武汉三镇百万民众参与,成为武汉一张具有浓厚韵味文化名片。

  截止目前,武汉市共有83个项目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汉剧”等1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等7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武汉市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有关这座城市的“流动记忆”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民间技艺濒临灭绝。

  湖北大鼓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对此颇为感慨,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薪火相传,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人,选择合适的接班人,让他们将技艺代代相传,才能发扬光大。其次,艺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表演才能赢得观众喜爱,湖北大鼓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并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形式。(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