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业内学者热议全媒体冲击下的影视新浪潮

2011年06月22日 15:1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一本名为《大电影时代——异彩纷呈的热播影视》的研究报告,作为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研究课题“热播影视剧跟踪研究”的首批研究成果,在京城影视批评界引起了关注和议论。

  编者在书中正式提出了“大电影”概念——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走入全媒介时代,电影、电视剧、电视电影、动漫游戏、网络视频、新媒体剧、手机剧、移动电视等借助多元化媒介传播的影像,都可以纳入“大电影”的范围,因此,书中不仅分析了传统影视,也展望了手机剧和网络剧。

  变“大”了的产业链如何管理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和动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已经远远不能描述人们的影像经验。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不仅给电影生产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影像艺术的消费。”——《大电影时代》一书认为,针对这些横跨不同媒介的影像艺术现象,应打破界限,以“大电影”为视角重新认识电影、电视剧、动漫、新媒体剧、网络剧、手机剧、进口影视剧等电影格局的结构“巨变”。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拍电影,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影像的时代,进行及时、系统、深度的影视批评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于新形势下的批评和研究的不充分,业内专家大多表示赞同,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认为,当下中国影视面临着分众化,“原来的电影终端就是大银幕,现在它的终端多样化了,不仅是大银幕,还有各种各样移动的和固定的终端来进行传播。因此,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研究现在的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认为,中国电影处于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需要理论家来关注、研究这些新的问题;而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提出,随着中国影视的飞速发展,急需建立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体系。

  中国电视艺委会主任王丹彦补充指出“大电影”时代有三个特征:一是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多样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小台长,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小总编,这就需要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第二是不同媒介的兼容与独立并存,电影是多媒介影像的基础;第三,面对多元复杂的媒介环境,媒介自身需要提供文化自觉和文化判断力。

  最让研究者关注的是,“大电影”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层面,还囊括大众文化、市场和资本运作等诸多方面。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认为,在这个多媒体时代,电影、电视、动漫等不仅是一种竞争关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上可以互补。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继而提出,全媒介语境下电影产业链的完善是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难题。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版权保护,只有法律、观念上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大电影”才能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植入式广告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损害,植入式广告与以票房为主的中国电影产业有关,如果不能有效抑制这种过度的植入式广告,会对整个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一种破坏性;三是中国电影的产业链基本上停留在主流院线,停留在主流票房,如何在“大电影”观念下完善这个产业链、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视觉文化膨胀可能伤害真实

  作为“大电影”概念的提出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的几位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切身感受凸显对影视内容的焦虑。

  副所长赵卫防说:“中国电影的繁荣带动了我们对‘大电影’时代的认识,感觉‘大电影’时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是电影产业距离特别繁荣还有一定距离,真正上院线的、真正能够产生影响的影片并不多,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更深入思考。”

  研究者许婧特别指出,“大电影”概念首先是各种视觉媒介、视觉文化发展的产物,“但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也会衰减很多真实的、历史的东西。”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馆长周靖波教授认为,在影像文化爆炸的情况下,有电影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必然会带来一种审美情感上的交锋,但也带来各种审美形式疆域的消失和弥合。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则认为,全媒体语境下,电影虽“大”了,但“变”之中也有“不变”。例如,变化的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阿凡达》等电影实现了真人演出和计算机图像的无缝接合,也创造和拓展了观众的需求,当下,打着“3D”旗号的影片就很受观众欢迎;不变的是,尽管电影的终端类型得到极大丰富,但目前中国电影的核心观众是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其带来的核心消费模式还是到电影院里看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电影研究所所长杨远婴教授指出新媒介语境下的“大电影”也需要好的故事,这才是电影最重要的东西。

  本报记者 吴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