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丁亚平谈《中国1921》:史诗化历史个性呈现

2011年06月28日 18:1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1921》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青年毛泽东成长的光辉历程,作为历史叙事,可以归入主流的史诗化风格。

  针对这样一个重要题材和好故事,主创者独辟蹊径,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参与作品风格的创造,对历史的表现在整体上呈现宏大叙事,但在真实再现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努力使人物叙述和表现,构成对某种主流史诗风格的超越,从而呈现了具有个性的完整性的生动面貌。

  篇幅浩大、场面恢宏的背后有情感的传奇和平民化的日常性朴实与自然,崇高的史诗性的壮美之中蕴涵真实的韵味。

  青年毛泽东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参与到爱国运动,力拔山兮气盖世,化家为国敢作敢为。但作品以平视的角度将其视为拥有完全自由的主体,诗人气质较浓,谈吐不凡,在求知的探索中能得到抗衡主流思想的快感,更能表现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合理性。主人公并没有什么高谈阔论、豪言壮语。毛泽东在片中的母亲眼里,是三伢子,而年轻的杨开慧在父母口中,是小霞。这是他们的小名。这明确并提高了全剧的隐喻的基调与指向。他们的爱情,就像杨开慧专门由北京的家里跑到长沙来告诉毛泽东的那样:他以民族国家为己任,小霞她愿意参与其中。剧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颇具平民化叙事色彩。李沁饰演的杨开慧热情、奔放,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和他一起燃烧。她在雨中对毛泽东喊出的一句:“我们结婚吧!”自然生动,并非如有的媒体所评述的是为迎合观众的太夸张的娱乐化之举。

  其实,作为个性化风格探索,即使是表现为一种顺应市场需要的大众化或流行化创作,将红色历史进行通俗化表达,也无可厚非。何况,革命剧中的爱情,是必然的,运用得好,势必增加了价值宽广的涵义。男女主人公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为价值旨归所在,民族、国家和儿女私情成为宽广而奇异的复合体。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就是这一宽广的集体性存在的组成部分。

  作品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生动的诠释和表现。在隐秘、曲折的斗争中,毛泽东以出众的才华和艰苦卓绝的不懈追求,成为了青年领袖和一个公民。

  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间,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一批年轻人,原是准备留法,但国之不国,学以何用?年轻的毛泽东,当时尚未认清奋斗的方向,经老师介绍,他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毛泽东听过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讲演,还同他们谈政治、“易卜生主义”和文化问题,国家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走向,开始进入并影响这位伟大的青年的头脑。“五四”运动爆发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离开北京,但在家乡湖南,他同样参与了和上层阶级的斗争。

  片中青年革命者形象,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在追求改变、脱离和革命的过程中,初尝了自由的滋味,面对一个旧世界,他们终于能在反抗和建设中得到完全的释放。

  毛泽东等人固然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他们勇往直前,有勇气面对困难,通过个人的奋斗,而改变了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作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复杂时代背景,注意历史变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作品主创不是将个体简单地约化到社会文化,也不是在对单一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特殊事件的演进,而是重视确定事实,将个体视为社会体系的“作者”,重视发现因果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直接观察、表现对象。也就是,重视确定事实,并忠于事实,以具体而生动的参与观察和影像表现的方法来深度反映历史,诠释历史、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努力发现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揭示伟人的成长和中共成立的背后支配因果关系的普遍规律,富有说服力地再现了这样一段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丁亚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