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色献礼纪录片讲述有温度的历史

2011年06月30日 14:43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央视、各大卫视、地面频道拍摄的红色献礼纪录片热涌荧屏,其中,《旗帜》气势恢弘,《国风》另辟蹊径,《理想照耀中国》以情动人……这些纪录片以故事化的叙述模式,以多种视角、多种维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伟大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多维呈现,

  红色纪录片色彩不单一

  8集文艺纪录片《国风》6月22日起在北京卫视播出,该片首次系统地展现了曲艺这一民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轨迹,通过见证者、亲历者、传承者的讲述,展现曲艺的变革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变化。热爱曲艺的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编导戚欣告诉记者,她是东北人,对曲艺的喜爱出自天性,看这部纪录片觉得十分亲切,没想到摄制组会用曲艺发展的历史来呈现国史、党史,让人觉得又长知识又好看。

  随着七一临近,从央视到卫视到各地方台,都推出了精心打造的红色纪录片:东方卫视今起播出《理想照耀中国》,浙江卫视前晚开播《先驱》,南京电视台昨起开播纪录片《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与过去“解说词配画面”的老宣教片不同,这些纪录片以多维视角,呈现了建党9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南卫视推出的《那年七月》,以上世纪20年代的纸媒为切入点,意图还原1921年7月前后旧中国的政局民生,并从中寻找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历史资料和细节,该片除了历史寻访和当事人采访外,还大量使用虚拟演播室技术,成为一大看点。

  浙江卫视推出的《先驱》则侧重本土元素,以人文视角谱写一曲慷慨激越的英雄赞歌。该片讲述了一批浙江籍先进知识分子如蔡元培、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所做的卓越贡献。

  如果说地方台播出的纪录片以“新”赢得观众,那么央视自6月19日起播出的《旗帜》则以“大”取胜。江苏省委党校党史系副教授周延胜观看了《旗帜》后认为,这部纪录片全面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内容感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该片也没有回避错误,讲到大跃进、文革的历史失误,总体来说很全面很客观。

  周教授认为,除了建党90周年这个重大主题,从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播出这些红色纪录片也恰逢其时。“现在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庸俗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播出这些红色纪录片,对弘扬社会正气、激发人民斗志很有必要。”

  以人为本,

  柔声讲述党的故事

  在长汀的中山公园凉亭里,瞿秋白点上一支烟,用俄语唱起《国际歌》,随后对行刑者说:“此地正好,就在这里。”说完盘腿而坐,英勇就义。这是东方卫视播出的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第2集的一个片段,真实再现一位羸弱书生平静面对牺牲的场景,气壮山河。

  一部部红色纪录片,深情地讲述着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瞿秋白与鲁迅的友情,刘伯坚要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它们呈现给观众的是一段段有温度的历史。对这样以历史人物为核心,将个人嵌入到历史长河中诉说历史的方式,纪录片导演们似乎有种不谋而合的默契,浙江卫视的《先驱》,湖南卫视的《党的儿女》,正在江苏公共频道热播的《雨花台》,都是如此。

  《雨花台》从南京雨花台留下姓名的2401名革命烈士中选取了33名烈士,讲述他们的故事,很多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第5集《致未来书》,邓中夏、史砚芬、孙津川等几位烈士的遗书,有对生的留恋,有对亲人的不舍,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死的无惧,既让人热泪盈眶,又让人心潮澎湃。

  “在历史的舞台上,革命者也是一个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人物铺叙中贯穿历史背景的同时,我们侧重于真实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人性化处理所带来的感染力其实更强烈。”《雨花台》总撰稿、江苏省党史办副主任赵一心介绍说,在南京大学的一次放映中,现场无一人提前退场,泪流满面者满场皆是。

  除了在壮阔的历史纪录片中加入“感情”,导演们还试着在“硬”的理性思考中掺入“软”的感性成分。《理想照耀中国》编导之一徐冠群告诉记者,史料无声,但创作人员在平实的纪录片里稍加点染,会让无声胜有声。比如,在描写杨靖宇一节的结尾,纪录片初稿非常平实:“他战死后,日本人拍摄了这张与战死者的合影。这是他最后的影像。”在后期合成时,几经推敲后改成了“这竟成了他革命生涯留给我们的唯一的影像”,一下子击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细节化、人性化的处理也让宏大叙事的《旗帜》多了些温情。第5集《历史转折》中,有一个镜头,寒冷的北京街头,人们站在那全神贯注地看三中全会的公报,顾不上回家。如此,纪录片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融入到人们最熟悉的一个场景中。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旗帜》撰稿者之一谢春涛说:重要的历史段落,过去的纪录片都反映过了,再拍这个类型的片子,就需要更多鲜活生动的素材,并将其变成观众爱看的画面。

  故事引领,

  纪录片走近寻常百姓

  细心的观众发现,现在的红色纪录片“越来越好看”,不再平铺直叙,而是用故事串讲历史,跌宕起伏。

  “在德国西南部,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名叫特里尔,这里是马克思诞生的地方。在马克思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本远在东方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读过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昨晚,南京科教频道播出的纪录片《风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第一集“坚守信仰”,从周恩来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入手,激发了观众的观看热情。

  南京审计学院大二学生程煜是个纪录片发烧友,她说她昨晚刚看完《风范》,就被这部纪录片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与实地拍摄的画面所吸引。她在QQ上给记者留言:“很有探索频道的范儿!”

  《风范》总编导吴建宁对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纪录片领域逐渐繁荣,主旋律纪录片也越来越多,谁能出新谁就更吸引人,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都在向故事片靠拢。”

  江苏广电总台高级编辑曹锡华认为,纪录片除了要有好故事,还要贴近当下群众关心的热点。从几部正在播出的纪录片的分集设置可以看出,虽然这些纪录片说的是历史,但几乎都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吴建宁说,第5集《律己楷模》,就是为了响应我党倡导党员廉洁自律这个主题而设置的。在这一集里,纪录片回顾了1950年代初,中央严肃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两大贪官,教育全党的历史事件,还讲述了老一辈领导集体不为亲属安排工作、退赔工作人员收受的各种礼品、严禁公车私用、出行轻车简从、考察不搞迎来送往的故事,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极具现实意义。本报记者 徐宁 颜云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