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城“复古”:经济与文化的博弈(图)

2011年07月01日 14: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同修缮一新的古城墙

苏州古城景观

平遥古城

  借助“古城申遗”的东风,苏州宣布将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苏州“古城墙”;投资2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的骊靬古城复建项目已在甘肃金昌市如火如荼地开建;甘肃敦煌拟投资30亿元复建敦煌古城,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对历史城市格局、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商贸流通、民族交融、生活和娱乐等进行体验式还原和提升;河北滦县计划投资50亿元复建滦州古城,占地2000余亩,再现昔日滦州胜景;河北正定邀请专家论证恢复古城风貌;河南郑州斥巨资在闹市建成仿古城墙……

  “丽江、平遥古城近年来饱受游客青睐,导致各地扎堆复建古城成为时尚。”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古城具有文化历史内涵,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复建古城是有一定的历史和审美价值的。”

  “复古”成为时尚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全国有大小不一的城墙数千座,但至今仍保存较完整的已经不多了。在保留有城墙的城市中,南京、襄樊、荆州、平遥等地的古城墙,虽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总体状况保存完好,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春秋时期的苏州古城墙,是中国古城墙中的一朵奇葩。苏州古城墙突破古时建城规制“方”形的约束,呈不规则长方形,这是顺应地理位置所致;古城巧置八座水陆城门,为国内仅有。但是近30年来,由于无法可依、情况复杂,苏州古城墙一直处于“边保护、边破坏”的尴尬境地。

  2008年起,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用两年时间对苏州古城墙进行了全面调研,对每一段城墙都拍摄了多媒体资料。调研做出的《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显示,苏州城墙的周长共15204.31米,目前较完整的老城墙有1249.98米,不完整的城墙有618.19米,受侵扰明显的残余土体遗址161.04米,剩余的10多公里都是绿化景观带、规划再建区等。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张家口、邯郸等地先后对山海关古城、鸡鸣驿、广府古城等进行保护性开发。

  宋代古城墙作为安徽寿县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七大古城墙之一。2011年以来,寿县宋代古城墙复建工程获得突破性进展。

  “南京古城墙保留得较好,主要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不断加大的维修、复建力度,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南京市文物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修旧”能否“如旧”?

  翻修古城墙,是不是“伪文物”?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成纪认为,追溯历史,城墙一直就是毁了修、修了毁,在古城墙上比如长城就可以发现各个朝代的石头。

  在北京,不使用水泥是文物部门在明长城遗址公园建设中提出的最坚定的一条要求,这是从坚持古城墙“修旧如旧”原则来考虑的。

  始建于明代的北京古城墙,正是用这种以石灰、石膏为主要原料的黏合剂配以巨大的城砖砌成。这一点,从该公园中现存的古城墙残垣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据介绍,目前我国古城发展模式有两种,一种如丽江、平遥,采取古城保护,另建新区。另外一种如北京、西安等大城市,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形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更完善,更适合正定,还需要深入研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顾问王东认为,不应在处理古城旧与新的关系时,把两者过于对立。“因为每一座古城都是历史的足迹和进程,可以有古建筑与新建筑遥相呼应,但两者需和谐统一。”

  经济与文化的博弈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地方复建古城过程中,一些旅游公司、地产公司特别积极,因为复建能带来旅游和地产开发等经济效益。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如果企业来主导古城复建,能否保护好古城的历史风貌以及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复建的古城再宏伟、漂亮,充其量是一个人造景观,没有多少文化内含和底蕴。我是不会去看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洪琼说。

  “历史古城必须要现代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古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相悖。“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作为建筑或人文资源而存在,古城里的人民需要享受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不久前听说日本的鉴真庙正准备大修,他们做了一个修复规划,修复时间竟然是100年。”文物保护专家舒乙认为,古城保护是长期的文化建设工程,不能一拥而上,更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本报记者 张永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