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掩不住的阳光》尘封半个世纪的传奇

2011年07月01日 15: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掩不住的阳光》尘封半个世纪的传奇
《掩不住的阳光》手稿原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掩不住的阳光》尘封半个世纪的传奇

  作者:乔泰阳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由我的父亲、开国将军乔信明和母亲、新四军老战士于玲共同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历经半个世纪的辗转、曲折,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这部小说记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孤军奋战,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而作出巨大牺牲;方志敏大义凛然,带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坚持狱中斗争;徐特立老人舍己为人,全力营救革命志士没有顾及抢救儿子;曾山、陈丕显热诚负责,高度评价狱中党支部工作等许多感人故事,大多鲜为人知,有不少是独家披露的。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都有原型,重要事件都有记载,重要情节都有事实。阅读小说也就是在学习革命历史。出版发行5个月来,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共鸣和反响。这部红色经典小说是怎样创作的,又是怎样出版的,为什么会经历50多年,这是许多人至今仍然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触动小说的酝酿创作

  我的父亲乔信明在红军时期曾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十军团)二十师参谋长,是方志敏同志最后岁月带领红军将士坚持战斗和狱中斗争的见证人。

  上世纪50年代初,乔信明任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在写自传、与方志敏夫人缪敏的通信中,回忆起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最后战斗和狱中斗争的许多往事。1956年,总政治部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1957年,乔信明应邀撰写的《回忆方志敏同志》刊登在《解放军文艺》上,以后入选《星火燎原》第二卷,并被多家刊物转载。1958年,乔信明阅读了方志敏的著作《狱中纪实》非常激动,在《读〈狱中纪实〉后的回忆与感想》一文中写道:“二十三年前的一切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以后,在南京军区文艺创作组组长王昊和南空政治部有关同志协助下,乔信明与夫人于玲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狱中斗争》。

  1959年2月,南京军区政治部三十年征文组收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的信:“据我社编辑吴金风汇报,他在你们处读到乔信明将军的小说初稿《狱中斗争》感到很有基础。为此,希望你们转请乔信明将军将它修改定稿,寄给我们出版为幸。”乔信明夫妇深受鼓舞,也受到启发,因为约稿信把剧本称为小说,他们就考虑怎么在这个电影剧本的基础上编写长篇小说。经过一番准备,同年夏天邀请当年狱中难友、时任江苏省军区政委曾如清将军和军旅作家王昊一起上黄山。这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打仗的旧战场。在这个既触景生情又安静宜人的环境中,亲历者回顾述说指点,执笔人加班加点突击,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40多万字的小说初稿,定名为《掩不住的阳光》。

  从黄山回到南京后,父亲生病住院,母亲上班工作,就把小说手稿整理出版的事交给了王昊。后来出现了一些情况:王昊找到的出版社提出要等些时候再考虑这部作品;1963年,父亲因长期经受疾病折磨,年仅54岁就与世长辞了;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王昊同志先是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几年,后来参与影视创作,调总政机关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家冒险保存了小说手稿。“文革”结束后,王昊就把手稿交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吴早文整理出版。吴早文分管的是“将帅传记”丛书,因体例不合没有编入丛书,他们家就一直精心保存这些手稿达30多年,始终占据了吴家书房一席之地。

  一本精心制作的画册

  引发手稿的寻找发现

  2009年4月,“纪念乔信明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前,经母亲于玲审定,我们家编印了一本纪念画册,上面有乔信明的生平介绍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战斗照片。在画册的最后刊印了1958年《狱中斗争》电影剧本封面和1959年2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约稿信。我的哥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参加纪念活动回京后,把这本画册送给了陈小津。陈小津是中船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和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热心研究革命历史。他慧眼识珠,看到画册中有电影剧本《狱中斗争》,就提议搞影视创作。后来在运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他又提议先出版这个剧本。我们家决定由大姐乔阿光整理剧本,考虑到剧本只有五六万字,准备再增加一些回忆文章和采访材料。

  为此,2009年12月中旬,我和夫人到王昊家拜访,想收集一些采访材料。王昊同志谈起往事,神采飞扬,说采访首长主要靠脑子记,是不能当面记录的。就在我失望之时,他说1959年在黄山配合你父母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并说主要是你父亲口述经历,你母亲执笔写作的。问起手稿下落,他说应该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吴早文那里。当时我真是又惊又喜,百感交集,立即告知在上海文新集团工作的女儿乔争月抓紧寻找手稿。乔争月几经联系,得知吴早文已病重住院神志不清了;打听到住址后,乔争月夫妇连夜到吴家拜访,十分激动地从吴早文夫人袁秀凤手中接过两大包珍贵的手稿。在平安夜,他们把手稿送到了北京。我在家中打开牛皮纸包装袋,首先看见的是“掩不住的阳光”这个富有诗意的书名,再翻看泛黄发脆的稿纸,发现多数章节里都是母亲于玲的笔迹,真是感慨万分。我们兄弟就抓紧与陈小津研究手稿整理工作。

  就在手稿找到不久,2010年1月初,93岁的母亲于玲病危,我们兄弟火速赶往南京,特地带上一箱子手稿,准备拿给她老人家看看。到了医院见到母亲时,她躺在病床上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妈妈不会走的……”这时,她的心脏已极度衰弱,医生不允许有任何事引起她情绪激动。这样,这个箱子就在病房里放了4天,直到她驾鹤西去也没敢把手稿拿出来。这是我们既感遗憾又比较欣慰的事,虽然她没有看见亲手撰写的小说手稿,但是毕竟这些手稿在与她分别半个世纪以后,又回到她的身旁,陪伴着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告别仪式上,我们兄弟姐妹就发誓要尽最大努力完成手稿的整理出版任务。

  一番竭尽所能的努力

  实现全书的整理出版

  从南京回到北京后,我们立即投入手稿的整理工作。2010年的春节,我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主要是依照手稿校对电子版文稿。可是,一看见手稿上母亲的笔迹,就止不住流泪。为保证进度和质量,大姐乔阿光在南京,我们在北京,流水作业,反复整理;主要是辨认手写的繁体字、核对生疏的词汇、梳理零散的稿纸、查证重要的史实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常被手稿中一些精彩的描述所打动,又时常遇到一些生僻字句。为此,又买了几本词典,而且养成了上网查询的习惯。这时,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母亲经常通宵失眠,经常查字典、抄词句,头发也过早发白了;现在才知道当时她已在进行创作准备,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整理好送审稿后,请了3位军旅作家周大新、刘天增、郭兵艺审阅指导。根据他们所提意见,又进行了全面整理。2010年8月,我们将小说全稿送交了50年前约稿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领导将这部小说列为重点,靠前指导;责任编辑张鹰敏锐热忱,认真细致地做好编辑工作。根据有关规定,还专门送军事科学院对小说涉及的史实进行审查。为争取出精品,我们与责任编辑密切配合,请有关人员阅读提意见。考虑到曾庆红同志的父亲曾山是那一段斗争历史的见证人,庆红同志一贯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就邀请曾庆红同志为这部小说作序,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3天,就把序言文稿送来了,并对乔晓阳说:这部小说已经耽搁了50年,在我这里不能耽搁。2011年1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热烈的首发式。

  综上所述,父母亲创作这部小说是经过多年准备的,是在记述自传、与方志敏夫人通信、写作回忆文章、编写《狱中斗争》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再思考、再创作;从创作到出版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凝聚了两代编辑人、三代乔家人和众多热心人的不懈努力。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父母亲心血的结晶,也是众人相助的结果。

  中国对外友协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陈昊苏同志为小说的出版作了一首诗,我读后深受感动,特抄录如下:

  数不清的艰险,道不尽的漫长;

  诉不完的思念,掩不住的阳光。

  要做的事依然沉重,要走的路直通远方;

  想到的人还是英雄,看到的景依旧辉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