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谈“在场主义散文奖”

2011年07月19日 13:08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家谈“在场主义散文奖”

  林贤治(学者、散文家):去年获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时,我写过一篇获奖感言,其中就谈到,我主张当下的文学奖还是越少越好。因为,很显然,文学奖与文学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它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诱惑。我反对文学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并没有像我们期许的那样,产生了很多重量级的作品。恰恰相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当下包括散文在内的作品,都处于最低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各样的评奖,是否能评出优质的作品获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当然,如果让我来谈谈这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我想说它没有给我很大的惊喜,但也没有让我过度失望。因为,这些作品离我理想中的好散文有些差距,但该是最近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且可能是写得相对好的。齐邦媛的《巨流河》给人以优雅之感,看得出其中文字的修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展示了异域风情,对读者是一种吸引,但并没有揭示出民族文化内在的深层的东西;说到张承志,我经常读到他近年的散文,但我无疑还是更欣赏他早期的作品。

  赵芳芳(作家):获奖名单中,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些是去年以来在国家大奖、民间大奖中出现过的作家,有些是更早时候的成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其实已经得到了承认和褒奖,这些作家以及作品,是否还需要一个文学奖来证明呢?或许见仁见智。我认为,在作品同等实力前提下,能否把奖项颁给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写作者?作为阅读者和写作者,我更乐意看到更多藏在民间的作家作品得到挖掘和呈现。

  获大奖的几部作品,带有较强的异域气质和诗化倾向,这是否有巧合意味,不得而知。我个人不喜欢“伪抒情”,脱离现实、脱离自然作刻意的情感抒发,完全不顾客观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作想象力的全角度阐释,虚美粉饰,是散文的大诟。但是,散文作品不能没有抒情,我想,打动人心的抒情,应该是那种饱含大爱、富有哲思、表现人类自由精神的抒发,而不是浅层次小情小爱的呻吟或所谓的情景交融。

  “在场主义”散文奖,其名字已很有趋势性,但当今散文写作是战国时代,任何一种流派都不可能成为主流,充其量,它只能为小众阅读作出某些指引,并不能提高到引领创作方向的高度,从这点上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本报记者傅小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