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实体书店进入漫长“冬天” 是抗争还是没落?

2011年07月26日 16:08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京城拥有16年历史的著名人文社科类书店“风入松”宣布歇业搬迁,让人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众多爱书之人纷纷通过网络寄托“缅怀”之情。“风入松”主人王洪彬日前公开表示,该店因租金、网络经销商冲击等原因难以为继,“但不会倒闭,正在寻找新址欲搬离”。
  在北京,陷入类似困境的民营书店不止“风入松”一家。此前,第三极书局、北京五四书店、席殊书屋消失不见,豆瓣书店直营店陆续关张,单向街、北京三联书店据称规模收缩。除了北京,重庆经典概念书城结业,季风书园上海徐家汇概念店开张不久即关门大吉。在豆瓣网上,拯救这书屋、那书局的活动此消彼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书店红火一时,北京的风入松书店和国林风书店、万圣书园号称是民营书店的“三大天王”,上海的季风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福建的晓风书屋都曾名噪一时。而如今,这些书店都在挣扎着求生。据百道网披露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全国国有书店网点减少1944处,民营图书零售网点减少3861处。
  上海新东方学校校长汪海涛在新浪微博上写道:“继美罗城店、复兴路店及静安寺店关门后,由于房租递增,季风书园来福士店月底将关闭。至此,季风在市中心只剩陕西南路旗舰店。此前,北京风入松、广州三联、复旦庆云书店陆续关门。房租、网购、电子书、手机阅读已对书店造成巨大冲击。”
  实体书店进入漫长的“冬天”
  在北京大学小南门外,穿过一道狭窄温馨的走廊,以前可以看到“风入松”醒目的广告语:“人,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评价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书店的前老板是学哲学出身的已故北大教授王炜先生。记者打听得知,王炜先生之所以用这句话,是为了纪念他的老师熊伟先生。熊伟先生曾师从海德格尔。书店创办于1995年10月。十多年前,汪曾祺亲笔题下店名,杨振宁、任继愈、季羡林纷纷光顾,每天的客人数以千计。
  如今,这里面目全非,风光不再。书店的楼梯口前贴着一张红色的通知,上面写着:“因书店老化,需大范围检修,给诸位读者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落款是“北京风入松图书有限公司”,时间为“2011年6月2日”。顺楼梯下去,位于地下一层的书店里漆黑一片,空无一人。风入松的“搬迁”令人心惊,这让人想到曾是全国最大民营书店的第三极书局在“搬迁”后不久香消玉殒。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书局在北京北四环第三极大厦内开业,且雄心勃勃地打出“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现身京城”的标语。然而,这家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文化书店,在开业后一个月就遭遇了与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价格战。此后持续亏损三年,不得不在2009年10月3日迁至昊海楼地下一层。可搬迁也无力回天,四个月后,第三极书局正式停业。
  相比于“新书店”,更多“老书店”的境遇更难为人知。在隆福广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记者找到了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书店。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里,这里比想象中更老旧,也比文字中描写的更小。雕花木门玻璃窗,中国书店如同白发老者坐在时尚少女身边独自守望。店里的二楼封闭了,相比“搬迁”,这种“缩水”是另一种挣扎。记者在半小时里只看到不到10名读者。
  这不是一时的景象。阅读习惯的变化、电子图书的勃兴、网络书店的挑战以及重商、娱乐的风气,确实使实体书店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美术馆东街,下午五点左右,三联韬奋图书中心。
  这里在平时下班、放学的时间里或者周末全天会比较忙。在这个装饰简约而富有书海风情的地方,一层和地下一层的楼梯上总是坐着读书的人。曾经有人拍下这爱书的场景,并把这里和纽约、伦敦一些历史悠久的主题书店并举,称为北京十大地标性书店之一。
  聊到现在的经营状况,营业员表示不便透露具体数据,“除了来店里买书的顾客外,我们也有邮购业务,因为三联的品牌,店里的环境也好,来书店里的顾客还是很多。”面对网络书店的竞争,三联的营业人员表示,“喜欢逛书店的还是大有人在,不仅仅是买书。”每次进三联书店,读者都会发现他们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当当的排行榜和我们的排行榜不同,一看就知道,我们的书不一样,顾客也不一样。”
  多元经营,能否突围?
  “相比实体书店,网络书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因而可以给消费者更低的折扣,还可以包邮、送货上门。”北京单向街书店一位负责人说,“电子书的兴起对实体书店而言,如一股寒流,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发展,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
  自2010年底,当当网与京东商城展开价格战,书的折扣达到5折,甚至低至3折。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在浩大的网络书城里,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静待图书送货上门,少去奔波之苦,又能享受折扣优惠。与此同时,黑莓、iphone等智能手机或专业电子阅读器,这些没有纸质书本的重量,却有超越它的容量,且随时随地可以阅读,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导致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
  记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附近的一条街上看到,除新华书店外,这里很多仍在支撑着的民营小书店都在靠卖教辅教材、考研资料、公务员考试、成人考试等各种辅导书存活。一个经营旧书的书店老板忧心忡忡地说,“民营书店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每天晚上关门时,就想着明天还能不能再开张。”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房租对大多数民营书店来说是最大的一笔开支。而近些年不断上涨的房租,都让很多民营书店的经营者感受过切肤之痛。
  中美联艺术书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租、水电、人工、运费乃至图书纸张、油墨普遍涨价,一本书印刷成本都在翻倍,但书的定价基本没变。而相比较而言,国营书店的门面虽都在城市的繁华地段,但房子的产权属于他们自己,这就减少了房租这一块最大的成本开支。
  琉璃厂中国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实体书店在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的成本压力下,在电子图书、网络书店的竞争中,如果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还一成不变,恐怕就真的只能消逝了。毕竟,读书人的理想可以不变,承载理想的方式却可以随时代而变。
  咖啡厅和茶室无疑是读书人喜爱的环境。书店通过混开的经营模式,既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时也通过咖啡和茶的销售“补贴”了书店,良好的环境更能吸引一些文化活动和艺术沙龙的举行。然而,混合经营的模式也对书店的资金提出了不小的要求,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必须。北京798艺术区一些书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书店的茶室规模小,仅仅能够满足给读者休息。不能做成一种经营模式,其中的原因正是受困于资金。然而,他们并不否认,因为咖啡的利润相对高很多,而且气氛也好,也带动了一些顾客来买书。
  798艺术区菊香书屋的老板则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我肯定不会卖咖啡,我更愿意让卖书更纯粹。”
  也有观察人士认为,民营书店在寻找新的盈利点的同时,也应该尝试与网络共生存,开网店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特色,书店的救赎之道?
  近年来,许多城市出现了一些特色书店,它们一般都较为小型,往往是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由于书店面积小租金低,人工、水电等成本也不高,低成本令生存变得不像有些大书店那么艰难。特色书店的“特色”也不外乎细分读者群,走小众化的道路。比如:专卖二手旧书,专卖艺术类书籍或者专卖建筑类书籍;有面向学生、教师的,有面向白领的,有面向高端商务人士的……不同的特色书店往往能吸引各自不同的忠实读者群。
  针对“风入松”引起的思考,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范庭略在新浪微博上说:“书店必须转型成为百货公司才能面对精华地段的昂贵租金,其他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业内人士也认为,经营书店与普通的商品买卖有很大不同,其销售的是文化产品,有特定的人群,如何把书当做一种非商品来经营,如何让读者体验到不同于物质性商品的专业、贴心的服务,至关重要。
  特色书店都有意无意找到了这个“穴位”,走文化至上的经营之路,一改实体书店栖身闹市或僻巷的传统。记者了解到,一些特色书店的经营者更是将眼光投向高远的平台:机场、码头、车站、写字楼……这些地方的特点:一是人流密集;二是往来者不乏高端消费人士。特色书店的一些经营之道,现在也渐渐被一些大书店所借鉴。
  记者曾经在广州白云机场注意到一家印有统一LOGO的书店。它属于广州逸臣传媒广告公司旗下。据了解,该公司自1998年起就在全国几个大机场候机楼里开设特色连锁书店、零售店、餐饮店等,仅在广州白云机场就有24家书店。虽然同样受到书籍价差有限的制约,书店赢利并不多,但作为品牌形象店,书店为其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其他多种经营获利也弥补了这种文化经营的先天不足。
  有业内人士认为,实体书店有必要改变经营理念,不仅是销售图书的场所,更要有经营文化的理念——成为一个集合多元要素的文化创意经营平台。可以尝试向策划、出版等上游业态延伸,填补利润空间。让读者从书店出来后,带走的不仅仅是书。此外,除了实体书店加强自身的特色经营,政府也应有所作为,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如: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等。
  “读书和买书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都在网上买书,以后还有书店吗?城市还有风景吗?读书还有乐趣吗?”在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一位读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情严肃地说。
  7月24日,学生们在沈阳市一家书店里读书。 新华社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