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饶宗颐: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是相通的

2011年07月27日 15:32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饶宗颐:超越人间的境界

  《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施议对编纂)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学艺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且于宇宙观、神学观、艺术观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论上,作深入探索及讨论。

  王国维专论人间,困在人间,永远未能打开心中之死结。

  施议对:去年9月份到天水,参加“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我提及先生所论述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

  饶宗颐:他们不了解,把杜甫当寻常人看待。其实,所谓忧国忧民,属于社会性,只是表层意义,都是凡间的事;而杜甫所思考的并不止于此。即:杜甫诗中有理学。因为在夔州三年,杜甫什么事都没做,只是思考。即静下来,逐渐体会,才能悟得现实世界之理及诗中之理。宋人黄山谷已多少了解到这一情形,因为其懂得理。所以,我认为杜甫夔州以后的诗,特别重要。

  施议对:先生在耶鲁大学也有三个月时间。此三个月时间,曾较为专注地思考词学问题,遍和清真词,尤其是尝试创作形上词。就思想渊源及历史渊源看,帮助悟得这个理,并且达致超越境界的,究竟是佛还是道?

  饶宗颐:佛与道都有,特别是还有庄子。思维一步一步深入,是有层次的。一个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灵”。“灵”就是高级的思维。要静得下,才悟得到。

  施议对:看起来,创造形上词,除了借鉴西方哲思以外,主要依据,当还是中国原有的说理诗。

  饶宗颐:诗里头比较方便说理。即如日本的俳句,一句话也可以说理。这是精粹的语言。既经过锤炼,也是各种觉悟的体现。

  施议对:先生所创三种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话加以体现?“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这是第一种境界。表示上下求索,与先生写诗、做学问过程,都可沟通起来。这就是诗人之境界。

  饶宗颐:日本人以为,诗人都有孤独感,所以独赏芳菲。同时,正因为孤独,则更加求索(寻觅)。不在孤独里思考、感悟,就创造不出这种境界来。

  施议对:还有,“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这是第二种境界。所谓“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同样包含着做人的准则。即:尽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却仍然有其光辉。这也是很难得的。

  饶宗颐:不错。你把握得很好,正是这一用意。所谓更绿,就是更加美好。

  施议对:但是,有些人似未必愿意进入这一境界。

  饶宗颐:因为他们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没有光彩。

  施议对:第三种境界,同样可用“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加以体现。乃以为,永远有一个美好明天相等候。因此,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这一事实说明,诗词对于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其作用是积极的。这也就是所谓“指出向上一路”。但是,如掌握不好,诗词也有害人的一面。前一段,香港大学有位学生以蒋春霖为题写作博士论文。我为作序,对于蒋春霖持批评态度。有人觉得不好理解。其实,蒋春霖就是为词所害的一个人。因为不能向上,一辈子沉沦下僚,不过于花间尊前,写几首小歌词罢了。即,只是在第一境界纠缠不清,无病呻吟。至其若干有关背景的作品,也未能达致较高境界。所以,我极力追求向上一路,主张以积极态度,培养人的精神。

  这一想法,苏东坡似乎很早就有了。苏东坡很懂庄子,《赤壁赋》里有相对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甚为达观。论者称其“指出向上一路”,这是值得注意的。但其未曾主张制作形上词。

  施议对:王国维提倡境界说,写作哲理词,似已进入先生所谓第二种境界———学人之境界。

  饶宗颐:当然。施议对:但是,王国维的两种解脱办法———暂时解脱及永久解脱,似乎并未能解决问题。

  饶宗颐: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诸多方面条件尚不具备,未能真正超脱,其于做学问乃至词学创造上之成就,也受到一定限制。首先,王氏只到过日本,未到西洋,未曾走入西方大教堂,不知道宗教的伟大。而且对于叔本华哲思,也不可能真正弄明白。这是阅历的限制。其次,王氏对佛教未曾多下功夫,对道教也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安顿自己。这是学识与修养的限制。所以,王氏做人、做学问,乃至论词、填词,都只能局限于人间。即专论人间,困在人间,永远未能打开心中之死结。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未死就为自己先写下挽歌,以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了之后,自己能够与山陵共存。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我看已有所超越。

  因此,我认为:王国维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做学问中,再加入“两藏”———释藏及道藏,也许能较为正确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例如:朝代更替,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小小波澜,算得了什么。但是,王氏就是想不通,不知道如何于宇宙人生中去寻找自我。

  施议对:先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广泛、深入,见解独特,甚可钦佩。

  饶宗颐:宇宙观、人生观,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决定创造形上词的条件;而利用词的形式、体制,将思考的结晶表现出来,则是我的理想,亦即我想走的一条路线。

  做学问与“若有神助”

  施议对:本来,人们视填词为馀事,而先生却以之探讨本真,将全部生命熔铸入内,是否变馀事为正事。

  饶宗颐:我做什么事都求真。文学研究如此,艺术研究如此,历史、考古研究亦如此。中国历史很悠久。最近,于丰都鬼城发掘得到旧石器时代城址,估计乃六千年前遗物。以前认为,西南地区文明开发迟于中原地区。这一观念,现在看来应该改变。任何事情,都应寻根究底,考其本源,即本真。要将地下的东西(地下之实物)、书本上的东西(纸上之遗文,包括异族、故国之故书与旧籍)以及最新出土的文物(实物与典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会通。因此,我并未将某一种学问例如填词,当馀事看待。我觉得,每一件事都是现实的存在,都能够成为研究对象。我以生命融入,也就有所寄托。

  施议对:先生所做学问,既如此广泛,又如此专精,样样都有独特建树,其过程,是否觉得有神明相助?

  饶宗颐:有时候似有如此感觉。要不然,有些问题怎么想象得到。例如:两种东西毫不相干,相距九万八千里,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联想,应该说若有神助,不过还不能提供具体证据。

  我搞的东西很多,经常同时思考许多方面的问题。许多问题,颇为杂乱,并不容易驾驭。但是,有时候某些问题忽然连接在一起,忽然悟到,那就非常愉快。天天思考、天天有所感悟,非常奇妙。

  施议对:思考,感悟,永远处于这一状态。画画、写字、作诗、填词,都处在这一状态当中。现代人说气功、气场,与这一状态是否相似?

  饶宗颐:做气功的人将精神集中在气的运行上,其所形成的气场,当也是一种状态。

  施议对:先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其运行是否也是一种气功?说不定还是比气功更高一层的东西。

  饶宗颐: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功,因为气功也讲“通”。但是,要进入这一状态,也非常不容易。做气功的人,首先逐步累积,做到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悟到,才算大气磅礴,学问也要做很长时间,那么多事物,那么多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脑袋里融会贯通。

  施议对:因为永远在状态当中,所以,不管谈论什么问题,一下子就能够入题。

  饶宗颐:可以指出有关问题关键所在,因为许多事物,许多问题,其产生以及发展、变化之基本原理,都可以打通。

  施议对:做学问之是否有神明相助及是否进入状态,除天分外,与宿缘有无关系?

  饶宗颐:这两个问题都是今天没有办法解释的问题。什么叫天分?什么叫宿缘?太“形而上”了。

  施议对:但二者都确实存在。饶宗颐:因为天分之最主要表现在于觉悟,对某种道理体会得很明白,很快就能悟出来,这就是天分。而有些人则不行,即不明白,不觉悟,这也是天分问题。至于宿缘,这东西有来历,我也解释不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到了今天,都以亿万年计,科学发达,文明进步,对于生命来源的研究,已有很大突破。但是,我觉得,人类所知道的事,仍然极其有限,宇宙奥秘,人类所能发掘得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施议对:正如先生所说,平生所做学问,均以吾国精神史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将有关论著纳入“中国精神史探究”系列,说明先生治学,着眼点极高,目标极远大;而且,先生并编译《近东开辟史诗》,为研究开辟神话、探索人类文明起源,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中国精神之探究,提供借鉴,说明其治学,既依靠自身之原创力,又注重外来之启发与参证。这是以治史之法治学的一种具体表现。

  以治史之法治学,即文化史方法,钩沉探赜,原始要终,上下求索,而力图其贯通,这一贯通结果,即为对于人类精神史之思考与感悟。以此为词,自然“别具一副心眼,在两宋诸大家外”(罗慷烈《选堂近词引》)。例如:《固庵词》之标榜幽夐之境,谓“词异乎诗,非曲折无以致其幽,非高浑无以极其夐”(《〈固庵词〉小引》),其对于深与高的追求,我看,已带有向上的倾向。而此倾向,正因思考与感悟所造成。

  饶宗颐:幽夐之境,既体现深度,又体现高度。但我不主张深,而主张高。因为深,容易窄,而我却喜欢宽广。

  施议对:要不然,在香港写《固庵词》,香港这么小,其境界就大不到哪里去了。

  饶宗颐:我根本不会将自己局限于香港这个小地方。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是相通的。

  施议对:表面上看,香港这地方生活圈子很小,可以写入词中的题材似十分狭窄,无非与朋友饮茶、赏花或者品画、题诗而已,要想有何作为甚是艰难。

  饶宗颐:正是如此。不过,我的活动空间却非常宽广。

  施议对:先生《西子妆慢》(“浅水挼蓝”),谓盛夏与诸生浮搓水国,有渺然江海之思。既向往江海,以为放舟中流,发棹歌吴榜,将不知今世何世,又不愿意以江海自限,以藻国自困,实在了不起———苏东坡上下求索,醉中放歌,“江海寄馀生”,将江海作为归宿,不愿意离开江海,而先生则不满足于江海。

  饶宗颐:我到每一个地方,想法都非常特别。我的思路,决不因任何东西所规限。东坡酒醉归来,“夜阑风静縠纹平”,地方甚潇洒,但其思想不够潇洒,还没达到极高明境界。

  施议对:所谓“羁怀莫寄”,说明羁旅怀抱,无所依托,令人困惑,但此怀抱之如何寻求依托,却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饶宗颐:不错。羁旅怀抱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可将人捆住。但是,这条绳索,捆得住我的身体,却不能捆住我的心。一个人之能不能解脱,主要乃取决于自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