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视剧创作灵感消失在何处?跟风模仿 想象无度

2011年08月12日 10: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视剧:创作灵感消失在何处?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消失在经典翻拍

  去年电视剧翻拍率达到50%。《亮剑》播出不到5年就被翻拍。这是一个创作灵感消失的年代。

  不久前,电视剧界有两个省台卫视的大动作“翻拍”十分引人注意。一个是江苏台斥资8000万翻拍海岩的“生死之恋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一个是湖南台翻拍琼瑶的三部《还珠格格》。

  江苏台的翻拍,自公布之初就争议不断。总制片人陈小杭说,这次翻拍在剧情、人物定位和台词上都有很大变动,“说是翻拍经典,其实更是创作,和原创一样有意义、有价值”,改编之初他就提出“求新、求异、求变”的编剧主旨,后又总结为“似曾相识,耳目一新”。在内容上,将涉案部分“背景化”,强化感情戏。陈小杭并不认为翻拍是对海岩“剩余价值”的掠夺性挖掘,在他看来,翻拍比原创更难。尽管江苏台为区别于老版而“大量改动原剧本”,人们还是认为,“新三部曲”免不了“落入翻拍窠臼”,“超越”或“致敬”,“实际上都无从谈起”。另外,海岩工作室还要重拍《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便衣警察》。

  湖南台把中途禁播的《流星花园》翻拍成《一起来看流星雨》后,又重拍新《还珠格格》。湖南广播电视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湖南卫视想翻拍这部戏的念头已久。在他们眼里,这部戏是每年收视低潮的“镇台之宝”。这两年湖南卫视的翻拍剧屡屡被喊“山寨”,希望借新《还珠格格》改变这个局面。新《还珠格格》由琼瑶亲自改编,“会融入新的桥段和喜剧元素,以确保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档全新的剧作”。尽管如此,新《还珠格格》剧照仍惹来一片“抚今追昔”的骂声。据说,湖南卫视还要翻拍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和美剧《绯闻女孩》。

  最近几年,翻拍剧越来越多。金庸、琼瑶的作品“重复利用”,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电视剧都有不下4个版本。早年颇具观众基础和影响力的红色经典剧,像《霓虹灯下的哨兵》《夜幕下的哈尔滨》《英雄虎胆》《敌营十八年》《四世同堂》等也纷纷重拍。翻拍风在2008年达到新的“高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翻拍几乎同期启动。这些“箱底”翻拍得差不多了,制片方又把目光转向那些并不见得有多“老”的作品上,“未老新拍”也就渐渐成了翻拍剧的最新走向。其中,最年轻的大概是《亮剑》,不到5年就被翻拍了。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荧屏上的电视剧中,翻拍剧占了50%。这是一个创作灵感消失的年代。

  一些电视剧界的从业人员原创力开始萎缩或者已经萎缩,以为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翻拍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无情的事实却告诉他们,翻拍剧并不是这样一根稻草。

  消失在跟风模仿

  跟风从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青春偶像剧开始,到谍战剧“井喷”。最新的跟风是“反伦理剧”。

  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原创力萎缩,另一种表现是跟风模仿。

  电视剧作品跟风模仿乃至变相抄袭的不正之风,广大观众和理论批评界已深恶痛绝,有关主管部门也曾多次予以制止。然而屡禁不止。前些年,这一现象主要在家庭伦理剧、都市爱情剧、青春偶像剧范围内发生。近几年则在谍战剧中表现得十分严重。

  2002年9月,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播出20集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在北京、香港的反间谍的故事。它突破以往在斗争的前台展示反间谍斗争的过程和行动的叙事策略和旧套路,而在正面斗争的同时花大力气揭示斗争背后林林总总不为人知的往事,艺术地演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反间谍斗争英雄的生存状态。这些在隐秘战线上默默奉献、出生入死的英雄,在敌人面前是大智大勇的,在国家面前常常又是忍辱负重的。这种情怀和操守,都来自于他们的誓言——忠诚。

  《誓言无声》激活了观众基于猎奇心理的收视热情,刺激了谍战剧的再生产。除了它的续集《誓言永恒》,还有《英雄无名》《国家机密》《暗算》《潜伏》《风声》《潜伏2剑谍》《黎明之前》《密战》《永不消逝的电波》《风语》《旗袍》《落地请开手机》《天敌》《借枪》等蜂拥面世。

  谍战题材火爆发展,有人形容是“井喷”。2009年,半年里就有50多部谍战剧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目前尚有30多部谍战剧在等待档期。更有不少制作单位还在创作或准备创作谍战剧。我的一个研究生在美国学了编剧,前不久北京一家制作公司与她接洽,请她写一部谍战剧的剧本。她告诉我,她对我党谍战的历史很不了解,这家公司看重的只是她会“编故事”。

  遗憾的是,由于大批量生产,谍战剧很快就陷入了重蹈覆辙的困境。不少谍战剧空前地粗制滥造,这主要是资本增值的诱惑导致的。

  粗制滥造主要是指:谍战人物——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个个智勇双全、身怀绝技,就算任务再危险,环境再恶劣,主人公都能完成使命;举凡获取情报与抓捕卧底,正反双方无不明枪暗箭、尔虞我诈;人性都深度复杂,一般都是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人物大多是俊男美女,一边谍战,一边谈情说爱,情色成为谍战的手段之一。谍战故事,不管是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乃至解放后的当下,剧情细节的设计、矛盾冲突的编织,全都追求曲折离奇,全然不顾是否真实,是否违背历史,是否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悬念设置大多似曾相识,看了前面就猜到后面。叙事策略,故事情节的演进常常只重视高强度、快节奏,越是让人喘不过气来越好,却不在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前后矛盾。后果就是让观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

  谍战剧极端地“同质化”、“雷同化”,其根源在于谍战剧变成了虚幻的荒诞的臆想。今日谍战剧要么就是一些习惯于想当然的策划者、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关在小屋子里天马行空地凭空杜撰空洞虚假的故事,要么就是他们江郎才尽,模仿别人,东拼西凑,草率成篇,全都背弃历史的和真正的谍战现实,也远离了艺术的真实,背叛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和创作方法。

  最新的跟风模仿是所谓“反伦理剧”。今年6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对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情况进行公示时指出,近几个月,全国报备剧目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出现一种不足取的创作倾向,就是用反常伦理现象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比如,有的剧目为了彰显友情而不顾亲情,有的剧目为了增加悲剧性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还有的剧目因表现反常伦理关系而造成整体格调不高,等等。广电总局希望电视剧制作公司正视上述不良创作倾向,端正创作态度,创造出能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真实作品。电视剧《蜗居》曾引起很大争议。宋思明和海藻之间的关系,不少剧评人和观众表示,作品把这个第三者描写得太过完美无辜。而《错爱2》则是第一部正面反映第三者“转正”后的辛酸苦辣的家庭剧。尤其是两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对前妻和现任妻子洗脚、搀扶、做饭等细节的表现,被观众评为最违反伦理的电视剧情节。近年在影视领域,第三者更多地是作为收视卖点而存在,人们往往只感受到其对家庭的破坏力,却忽略了理性的对家庭、情感、责任的反思。对于此类电视剧,不少观众表示,反伦理的作品看得多了,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真的很糟糕呢?一位网友说:“一些反伦理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被搬上荧屏?有些电视剧对第三者的肯定太多了,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给第三者和出轨的男人披上了善良、理智等外衣。难道电视剧只图‘个性’,而放弃了社会大众认同的道德观么?”另外,过度苦情也让人郁闷。看过《我的丑娘》的人都会说:“这家人怎么那么惨啊!”、“难道越是好人越是得不到好报吗?”《中国家庭》中的媳妇“没生儿子被婆婆嫌弃”、“生了女儿被弟弟调包”等情节让观众困扰:“如果中国家庭都这样,那日子都别过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三破一苦”——破碎婚姻、破碎情感、破碎家庭、一个苦难的女人——这一套路的推波助澜。这些剧情偏离了家庭和谐的主题。

  消失在想象无度

  翻拍和模仿浪费资源,其耗资动辄过亿,圈内嘲讽为“史诗式烧钱”。想象无度也是俗。

  于是我们看到,当前的电视剧创作现状,一方面是如同第24、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22、第23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获奖的优秀作品,彰显了原创力的辉煌;另一方面,是上述翻拍和跟风模仿的电视剧作品所暴露的原创力大面积萎缩带来的电视剧的暗淡无光。

  对于这种现象,一位网友的意见是:“翻拍剧固然满足了观众一定的怀旧需求,但其数量增多直接损害了观众对原创故事的收视需求,原创故事才更合观众心意。”可见,原本是讨好观众,偏偏又适得其反。另外,翻拍和模仿是资源的浪费,圈内有个新名词叫“史诗式烧钱”,用来形容巨额的制作成本,新《三国演义》1.6亿,新《红楼梦》1.18亿,新《西游记》1.2亿,新《水浒》1.3亿。还有新《红楼梦》拍摄前的选秀花费上亿元,新《水浒》在山东东平县东平湖边建“水浒大寨”花费两个亿,以及“水浒全球搜将行动”的炒作耗资1700万,等等。人们很不解,难道资源浪费与重置是内地电视市场迫切需求的表现?

  人类的一部文化艺术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各大流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无一不是在原有传统样式及经典法则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艺术语言样式,才建起了艺术的辉煌大厦。另外,人类的原创精神和原创力原本就是与生俱来的,就个体而言,问题只在于对自身的原创精神和原创力开掘和运用的多少和好坏不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特别需要我们在一个较优的艺术生态环境里开掘和运用好“原创精神”和“原创力”。这是当代文学艺术家的使命。自然,也是电视剧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里每一位同仁的使命。我们亟需“原创精神”、“原创力”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关于原创力与创新,有个问题必须弄清,即我们应当倡导怎样的艺术想象。正如郑晓华在《原创 颠覆 背叛 建构》一文中所说的:“只有通悉了所有已有规则、经历了所有约束,基本技术已完全没有问题的人,才有资格想象、憧憬‘原创’。”

  《借枪》与《潜伏》相比,一开篇就显得平淡,甚至平淡得让人以为这就是一出带着几许戏谑的生活剧。《借枪》的不成功之处,集中地说,就是“砍头行动”不真实。1938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地下的隐蔽工作除了保护自己、获取情报,就是惩处叛徒,应该不主张、不提倡、不实行甚至反对搞“砍头行动”一类的有暴露自己并且造成重大损失的危险暗杀活动。《借枪》写暗杀敌酋加藤敬二,没有合乎逻辑的必然性,亦即非出此暗杀下策不能解决问题的必然性,这实际上不符合当时地下工作的历史真实。由“砍头行动”引发的“借枪”也显得不近情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结尾出现公然叫板的打擂似的“明杀”。电视剧对小说进行改编,让熊阔海以慷慨赴死的姿态惨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导演姜伟认为,小说中“暗杀”变成“明杀”的假定性太强,这在文学上完全成立,变成电视剧就容易使人不相信。所以编剧林黎胜认为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个假定性降低,使之可信。说到这部电视剧的荒诞,姜伟表示,那些荒诞的内容,其实是为戏剧性服务的。姜伟说,他在结尾处用3集到5集的长度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转身,就像打篮球,转身跳投落幕。原作者龙一说:“《借枪》的争议来源于它的创新,人们静下心来反观《借枪》的时候,姜伟导演的创新必定会获得公正的评判,我相信会是很高的评价。”

  这样的自信,我能理解。我也相信,电视剧《借枪》的小说原作者、编剧和导演都是为了作品更好地表现熊阔海英雄行为的“善”和“美”。然而,我们追求艺术价值的“善”和“美”,不能忘记了它的“真”。电视剧艺术的美学品格,第一位是要求真实,要求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真实完美结合。不幸的是,面对这样的“创新”,不少人都很佩服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所以,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艺术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以降,无数的先哲、先贤都对“想象力”或“想象”做出过相当精辟的阐释。综合起来说就是,“想象”和记忆同属于心灵的一部分,是人们追忆形象的一种功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能够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所提供的素材里创造出一个“想象的世界”来。然而,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说:“诗人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想象有它一定的范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更有一句名言是:“有想象,艺术只能算是有‘才’。有了判断,艺术才能说得上是‘美’。”歌德在《致玛丽亚·包洛芙娜公爵夫人书》里做出的类似判断是,想象“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

  由此看来,《借枪》的创作者出于艺术想象的“创新”是不是也需要冷静分析和正确对待呢?

  消失在泛商品化

  电视剧商品化乃至产业化,并不是它的全部目标,更不是主要目标。《春暖南粤》跳出窠臼,令人惊讶又兴奋不已。

  原创精神和原创力,显然不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境界和情怀的问题。要激活电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和一切造型艺术工作者的原创精神和原创力,前提是每一个人都要具有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

  电视剧作家、艺术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严肃的社会责任,要坚定不移地确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艺术追求,牢固地树立敬业精神和奋斗作风。不屑于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时代感,艺术性、思想性,终极价值、精神升华,这是十分错误的、极其有害的,一定要加以摒除、彻底抛弃。要坚持当今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追求现实和历史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现实化、历史化,使电视剧艺术成为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真实的艺术,成为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和历史优秀人物形象,表现人性真、善、美的艺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性和民族性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这样的电视剧艺术以其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感充分感染观众、征服观众,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能在文化市场上雄踞一方的艺术。

  现在,电视剧在更大程度上强化了娱乐功能,因而强化了它的世俗化、平民化色彩,使其在极大程度上“商品化”了,而电视剧艺术本该具有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却是这种商品化的电视剧无法表现出来的。人的社会化、社会公民生活质量、整体文化素质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观众健全艺术感受力的提高,必然会反作用于电视剧艺术,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即使电视剧艺术沿文化的产业化道路前进,“产业”也不会是电视剧的全部文化属性。经济利益可能影响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但是,利润并不是电视剧艺术追求的全部目标,更不是主要目标。

  最近,一部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电视剧《春暖南粤》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几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背弃了《篱笆·女人和狗》《神禾塬》《希望的田野》《华西村的故事》等作品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走上了赵本山《乡村爱情故事》的伪喜剧艺术道路。《春暖南粤》为代表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显示了原创力的思想艺术魅力。《春暖南粤》讲述农村故事深入生活、深入现实、深入实际,全神贯注地精心演绎故事,围绕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的关系、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关系,在艺术真实中再现的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春暖南粤》集中精力塑造了南粤大地上的梅山乡党委书记陈伟华这一艺术形象。“老百姓给咱巴掌大的地方,我要为百姓撑起一片天”。这样的肺腑之言,是这个形象的精神和灵魂。他执政为民,追随崇高,践行崇高。剧中,创作者为他设置的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赋予他的高尚境界和博大情怀,使他成为电视剧画廊中又一个“艺术典型”。这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喜爱,这部电视剧具有宝贵的审美价值、社会功用和现实意义,从而在价值取向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春暖南粤》的剧作者有生活积累,创作时又深入农村生活进行了多年的采访,对于陈伟华这样的乡党委书记以及梅山乡这样的农村环境,有独特的发现和感悟。生活激活了编剧的创作激情,也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原创的活力。这对于看多了那种原创力萎缩而只会跟风、模仿、抄袭的电视剧的观众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他们很自然地怀有审美期待和观看愿望。令人惊讶而又兴奋不已的是,这部电视剧除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已经播出3轮外,又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53家电视台主动签约播出或正在签约安排播出。湖南益阳市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干部都要收看这部电视剧。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电视剧53年的历程里,一部电视剧没有经过任何市场营销运作,而出现这种几十家电视台主动购片播出的盛况,真是史无前例。值得祝贺,也值得我们重视。

  就电视剧创作而言,说到底,就是创作者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担当精神,要有境界和情怀,要有创作激情,要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的道路,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如此一来,又何愁没有电视剧艺术的原创力,何愁创作不出好的电视剧作品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