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朱自清:执著质朴的书写者

2011年08月15日 17:1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朱自清的气节很有名,毛泽东曾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称颂其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提倡书写“朱自清颂”;朱自清的散文很有名,其盛名几乎遮蔽了他作为“五四”诗人及《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编者的光辉。然而与此明显不同,朱自清的书法则很没名,即使文学艺术圈子里的人,无论是书写者还是评论者都很少注意到他的书法,即使偶然见到朱自清书法,也多视之为拙劣的墨迹,即使宝爱其传世手稿,也很少从书法文化遗产及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审视、理解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迄今,这种情形仍在延续:亲近走近朱自清的文章多,分析品鉴其散文的文章更多,但极少见到有从宽阔视域或文化角度涉论朱自清与书法文化的文章。这多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笔者以为,即使在20世纪那些并不以书名彰显于世的大批作家中,其实也多与书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作出过自己的点滴贡献。即使在这个意义上,朱自清也堪称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个案,有其特殊的研究价值。在此,笔者试图抛砖引玉,简要介绍和强调以下几点:

  其一,朱自清对书法的习练和了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作为一个接受过旧学或传统中国私塾教育的学人,特别是与当今很多作家比较,他在书法方面的修养可以说还是相当充分的。除了早期学堂练习,其故乡扬州也属于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书法文化氛围颇浓。如朱自清故居中堂即挂有一副名联书法:“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他曾借住扬州梅花岭下的史公祠一年多,对祠中的多副书法楹联如“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等都铭记于心。这种书法文化环境不仅可以熏陶其思想情操,而且也培植了他对书法文化的兴趣。显然,朱自清从骨子里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着相当深切的认同。有的书法研究者在细究之后,认定朱自清的字迹功力可圈可点。如《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的作者张泽贤曾说:“朱自清的字写得颇见功力……字字可圈可点,而且字迹的功力与文学的底蕴似乎极其相吻。在世上,这类字既写得漂亮,文章又写得入味的人极少,不是‘天才’,也应该是‘大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也。”尽管话语间不免有过誉之处,但从细节处透察朱自清笔墨有一定功力,则属于真知灼见。尤其是,我们不能忽视朱自清的“毛笔生涯”:长期的从文生涯使他养成了喜欢使用毛笔书写及喜观字画的习惯。由此也可以说,在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期,朱自清是一位既热衷于新文化创造又执著于用毛笔书写的重要文人之一。

  其二,朱自清留下了一些可观的书法作品及比较丰富的手稿。毕其一生,作为执著而又质朴的书写者,朱自清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足以传神、意味可品的书法墨迹。如在清华大学近春园荷塘月色亭内即有朱自清手迹,简洁清雅,朴素清新,可使人想起其人其文所具有的“清芬正气”,对此手迹,无论是清华校方的有关介绍还是游人鉴赏,都给予了赞美。总体看,这种书法风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墨迹中。如他的《敝帚集》部分诗稿,行书文稿册(又称早年诗文稿),《古诗十九首释》手稿,《山谷诗抄》手稿,《国文教学》序手稿,《沉默》《白水漈》《论意义》《诗言志》等散文手迹、赠奚帆同学的横幅楷书,赠骏骥同学的中堂楷书以及赠王慰慈同学的题词等等,都表达了他对文学与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后学的关切及勉励。这些遗墨都显示了朱自清的高尚情操,并较为充分地显示了他的书法面貌。固然,对不少人而言,朱自清的字臭、字拙似乎是易于形成的第一印象。其实,在书法发展史上,无论是创造书法之初,还是迄今为止,在书坛上都存在多样化的书学观念。人不可貌相,书法亦如此。朱自清注重的是诚实朴拙、质直情真、简洁自然的笔墨意态。他的书法,也易于令人想起一些文人书法,都是初看不美,细看还有点味道的那种书法。这也就是说,在看顺眼、懂其心和视野宽的情况下,朱自清的书法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其三,朱自清客观上也在将文学与书法进行融合创造。他的手稿,其中很多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有一部分可以视为书法作品,二者有意无意的融合,创造出了双重艺术价值,体现了文学文本与书法文本相复合的“第三文本”特征。通常情况下,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时留下的手稿也许不如书史上的碑帖那样规整,但因朱自清总是认真书写,追求清晰严整,倒也体现了朱自清墨迹的独特个性,其深藏的情味,别有一番意趣。如他的书赠景超等人的斗方《中年便易伤哀乐》,《敝帚集》部分诗稿,以及《沉默》《白水漈》等散文手稿,便是这种独特的“第三文本”,在他的这些将诗歌与书法、散文与书法进行整合的墨迹中,皆有些许欧体笔意及柳体构架,布局亦和谐舒展,楷体功力几可接近其好友俞平伯、叶圣陶,朱自清还曾将《中年便易伤哀乐》一诗抄示叶圣陶以征询意见,亦曾认真抄录自己的一首绝句赠散文名家、版本目录学者黄裳,以期在诗艺书艺上都能得到教益。书法艺术讲求情入笔端,要能从笔墨线条中体会到书家的心性及情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可以推崇一下朱自清写给恋人的数十篇情书书法吧:其情感的浓情蜜意和真诚真挚,与书法的清新朴素、精妙简练达成了浑然一体的契合!

  其四,朱自清也曾成为书法人生交际及文化活动的“主角”。朱自清在跨国性的“书法外交”方面似乎无所作为,但在“书法内交”方面,却可以如数家珍。如1926年,他喜得王国维书赠自己的近作《萝园二绝句》。此外,他还喜得弘一法师、陈三立等其他名家书赠的墨宝。朱自清此类翰墨情缘和收藏之功,其实也值得大书一笔。朱自清作为清华当年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有这样的翰墨情缘倒也并不奇怪。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的是其书缘的广泛性。如上个世纪初叶,在温州工作的朱自清与当地好友马孟容就有过一段诗文书画交往。而朱自清的“客倦藏蜗角”诗手迹,则是一段师生情谊的见证,他的学生张骏骥甚至曾到他家中求赐墨宝……平时,对同事和朋友的书法及相关活动,朱自清也多是赞赏的,积极支持的,如当年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曾因困难而治印外卖,朱自清等多位文人联名发布《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进行宣传。笔者还注意到,他在某日日记中记有“了字债三件”一事,也表明朱自清曾集中为他人题写书法,既表明有人向他索字,也表明他已将书法作品作为人情礼物。1945年6月,朱自清就曾手书《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以祝“茅盾兄文艺工作二十五年纪念暨五十双庆”,堪称独特的寿礼。此外,从朱自清留下的信札墨迹中,不仅可以领略其文人交往的实情,而且也可以品味到书法形态的墨香意趣。

  其五,朱自清与书法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关联。众所周知,“书法文化”是超越了“书法艺术”的文化范畴和概念。中国人特别是文人围绕书法而展开的有关活动,心手交应,创造出了丰富多彩而又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倘从开阔的书法文化视野考察朱自清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自然还会注意到更多的方面。尤其是因他而衍生的书法文化现象。比如,由朱自清本体的“文化创造成果”为文化源文本而衍生的书法文化现象,便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现象之一,恰是由于他的杰出,使家乡人民为他建起了纪念馆。而他的一位世交、杰出的扬州老乡江泽民,在该馆还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题名和题诗。参观者当会注意到,在故居客厅两侧悬挂着几幅字画,其中有毛泽东的相关手稿和江泽民为纪念朱自清逝世40周年的题诗,其意味深长之处,确实值得细细解读。书法名家毕开文曾将自己精心创作的《忆朱自清先生在叙永》诗并书的作品捐赠给朱自清故居,王蒙也曾题写“朱自清旧居”匾额……而更为普遍的现象,则是其他一些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也都喜欢书写朱自清的名文名句;在一些先后开发的景点,书写其名文片段的巨大碑石也构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还有书法家将他的名文写成长篇书法并印成字帖。但在此也不妨提及,如今的经济社会也将朱自清遗墨推向市场了,其中就不免混有“高仿”的赝品,虽价格不菲,却令人心生感慨。

  其六,朱自清关于书法文化的论述仍具有当代意义。中国书法的基础是汉字文化,相关研究也被视为书法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中不仅曾简明扼要地评介《说文解字》,将文字学和字体衍变的精义揭示出来,而且旗帜鲜明地站在文字及书写变革的立场上,认为:“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他从民众使用文字的角度,很是看重汉字文化特别是书写体式的变革,其间体现的是清醒理性的学者之思,至今依然颇有启发性:“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文物·旧书·毛笔》)他的这些清醒而又智慧的见解及意见,对我们如今处理书法的专业化与普及化等矛盾问题,无疑也具有参考的作用。朱自清的书法观也体现在某种理性的学术态度上,他明确不赞成郑振铎等人的“书法非艺术”观点即为一例。

  其七,探讨朱自清与书法文化的命题对建构“新国学”也有积极作用。新国学是现代中国人对旧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包括对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包括对这种继承与发展情况本身的研究,以及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创新。朱自清事实上早已经这样去实践了。即如上述,探讨朱自清与书法文化这类问题,既对“作家书法研究”的课题研讨有所增益,又对整个“新国学”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更是一位著名的教师。他用很多方式包括书法交流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发挥了很好的育人作用,这也是建构新国学的一种努力。格外令人感动且具有建设意义的一件事,便是朱自清对闻一多手稿的整理和评介,这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典范。他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先生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无论整篇整段,或一句两句。不说别的,看了先就悦目。”为了整理闻一多的遗著手稿,朱自清付出了很多心血,成为他去世前两年内最操心的一件大事。其情其景,令人感喟不已。如今条件好多了,我们在整理文人作家手稿方面更要完备和主动一些才是。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许建辉研究员指出的那样:作家手稿具有6个基本属性,即整体性、原始性、文物性、鉴赏性、孤本性及历史性,因此价值很大,“惟其如此,能亲接亲见这些浸染着心血与汗水的手稿并将其编纂成书,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骄傲与光荣”(许建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后记》)。然则,我们对待朱自清本人的所有遗著和手稿(约400万字),是否尽了相应的心力?面对近现代以来作家文人的集纳多种信息、多种价值的“第三种文本”(手稿),我们亟待要做好的一件巨大工程就是:既要千方百计保存好这些手稿真迹,又要进一步细加搜集整理、精美印刷并制作光盘等,使之益于当代且泽被后世。如此则恰如作家柯蓝所书条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了,俾以更好地彰显我国意涵丰富的书法文化的魅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