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廷皓:保护古村落延续水乡原生态文脉

2011年08月25日 16: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

  保护古村落延续水乡原生态文脉 

  “江南水乡并不仅仅是枕河而居的民居,有着严格的定义,还应该是有湿地、码头、稻田、耕牛,一派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应该是一处完整的江南人民几千年来生活、劳作、繁衍生息的原生态体系,更是一片蕴涵着丰富人文历史的宝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水利博物馆水利文物受赠仪式暨水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举行,水利部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汪恕诚出席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计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兼职教授俞孔坚应邀参会并分别致报告。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宣读了陈雷部长的书面讲话,强调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步伐,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水是水乡的灵魂。”张廷皓委员表示,保护水乡就是要抢救“水文化”,延续水乡的文脉,否则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标本而已。保护和开发水乡并不是简单的绝不等同于再建一个古村落,要想再复制几个在江浙一带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这种保护和开发不但会令旅游者感觉雷同而失去兴趣,其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也没有多大价值。

  “周庄、同里、甪直等等,它们仅仅只能说是一个江南水乡古镇街区,只是一个旅游点,发展水乡旅游度假产业,究其终极目的是希望通过保留水乡既定的历史人文,让更多的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水乡的文化和生活状态,使其成为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成为接纳现代和未来的容器。要将枕河而居的民居、湿地、码头等景观特色、江南人民繁衍生息的原生态文脉与内涵作为文化资源的一个部分,嫁接到新水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从而使其获得永续的动力,散发更大的魅力。”

  水乡给游人的感觉,应该是一趟水文化之旅,是透出浓浓历史韵味,流淌一方原生态风情之旅。正因为游人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水乳交融的前提和期待,对水乡旅游度假资源的开发,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传承历史,就是要保持原生态水乡风貌,要坚持‘整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张廷皓委员看来,作为景区的水乡来讲,建筑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要开发已消失的古迹和遗迹,更要保护好那些尚存的建筑。”而保护的重点不仅仅在历史村落内现存的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在水乡的整体格局上。在保护历史建筑安全和不改变原状、修缮破损部分的前提下应该注重全方位保护其水文化氛围,保护其水乡风貌的完整性。同时要注重保护其价值的多样性,要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将有形和无形文化一起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努力恢复水乡上百年前的个性风貌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原址重建。要注重水乡的整体性,用水脉将传统建筑保护串联起来。包括传统建筑,商店招牌、立面色彩、建筑用材等都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张廷皓委员说,水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要特别珍惜形态典型、文化独特的水乡,对它们要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在保护中求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水乡旅游项目的水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和论证,注重对水乡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保护。“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水文化保护措施,打一场保护水乡原生态的背水之战,否则我们的后代真的只好到书中去畅想江南水乡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