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革命》拍摄记:赵文瑄第5次演孙中山(图)

2011年09月23日 15:5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辛亥革命》拍摄记:赵文瑄第5次演孙中山(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邵岭

  这部影片由上影集团主担出品并承制,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任总顾问,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担任第一出品人,全景式呈现了100年前的恢弘历史场景,讲述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拯救中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前前后后。

  100年是太漫长的一段时间,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如何展现出比教科书更为立体、丰富的内容,不仅激活民族记忆,更让今天的年轻人走近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同身受先辈们赴汤蹈火的追求?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

  结构@《辛亥革命》

  关键词:危机四伏,人心所向

  电影《辛亥革命》,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虽然涉及的时间跨度只有四年多,却是起义不断、社团林立、英雄辈出的激荡岁月,于风雨飘摇中萌发着革命的无限希望。

  编剧王兴东自《建国大业》之后再次操刀献礼大片,在他看来,写《辛亥革命》的难度超过了《建国大业》,因为写《建国大业》,还可以采访到亲历者,但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今天谁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凭借历史资料。然而要把浩瀚的史料经过提炼之后再立体化、戏剧化、影像化,“这是难度。”王兴东用的是自己的老办法:实地考察。

  “电影首先是找到环境,把人放进去,故事就出来了。”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兴东在剧本筹备期间去了两趟广州越华路小东营——那里现在还保留着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指挥部。第一次去,遇上铁将军把门;第二次再去,终于得见真容。“当时扔炸弹的井还在,这个地方离总督府就400米,潜伏在那。”黄花岗72烈士墓,他把所有碑文都看了一遍;又到福建三坊七巷去走访林觉民故居,得到结论是“林觉民的房子保管得最好”——这里有个故事:林觉民牺牲后,家人卖了祖宅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叫谢冰心。这是题外话,说回到王兴东为《辛亥革命》做的功课,从位于中山市的翠亨村到上海的孙中山故居,他都一一造访。看到孙中山用过的听诊器和手术刀时,他突然产生了灵感,由孙中山的医生身份,联想到他用革命的方法给中国千年帝制做了个历史性大手术,一句台词蹦了出来:“医人是我的本职,医国是我的天职,医人只能救命,革命才能救国。”

  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实地探访,《辛亥革命》的基本框架确定为四大段落: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和创立民国。其中广州起义奏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曲,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开端,阳夏保卫战展现清政府、袁世凯和革命党的三方胶着,创立民国则是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据说在最初的剧本里,后半部分是大段大段的会议,比较枯燥,后来任仲伦提出,希望以八个字贯穿整部剧情:危机四伏,人心所向。危机四伏,是要写尽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各种矛盾冲突,既是为了电影好看,也是历史的真相;而人心所向,则是《辛亥革命》作为一部电影的思想追求和精神价值。

  感情@《辛亥革命》

  关键词:爱在战火纷飞时

  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孙中山和黄兴的友情,成为影片在历史叙事之外的一条辅线,这不仅是为了让影片更加“好看”,也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更加理解先辈的追求。

  就像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写:“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重情重义、心中有爱的人。

  关于黄兴和妻子徐宗汉的爱情故事,历史上着墨甚少。人们只知道徐宗汉曾经组织“北伐炸弹队”对付清廷,是一个和秋瑾一样巾帼不让须眉的侠女。在拍摄《辛亥革命》时,张黎就特意梳理出了一段黄兴夫妇的感情戏,安排他们在战火中六聚六散,有很多细腻的刻画,展现黄兴在意志如钢之外的柔情似水,对于演惯了武打戏的成龙是个不小的考验。实际上,在整部戏中成龙九成左右都是文戏,只在孙中山回国那场戏里,很节省地安排了一场和刺客搏斗的打戏,据说是为了海外票房。

  而黄兴与孙中山之间的友情,历史资料就丰富得多了。两人同为建立中华民国的最高统帅,以“孙黄”并称。实际上,孙中山和黄兴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意见上的分歧,辛亥革命前最大的一次争执是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则认为这与日本国旗太相近,提议用井字旗。因为争不过孙中山,黄兴大怒,甚至要脱离同盟会,后来经人从中调解,暂时搁置了议案。但尽管如此,两人在革命理想上却志同道合,黄兴始终是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同盟会中都有人力推黄兴主事,他都以“成事不必在我”的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对于黄兴的情谊,孙中山曾写过一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偿”相赠。

  在《辛亥革命》中,有两场戏突出表现了两人之间争执不断又惺惺相惜的革命友谊:一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回到国内,与黄兴在船上相逢,没有握手,没有拥抱,只有满含泪水的四目相对。然后黄兴快速脱下自己身上的军服给孙中山换上,说“欢迎仪式上,你穿军服比较好一点。”另一场戏则是孙中山表示愿让位给袁世凯之后,黄兴一方面在众人面前维护他,同时又选择私下里力劝孙中山:“我也许不懂政治,但我了解袁世凯!将来他一定会再当皇帝!”然后甩门而去。

  演员@《辛亥革命》

  关键词:不是叙述历史,而是塑造人物

  《辛亥革命》里,完整的人物角色有63个,所有主配角加在一起,出场的演员超过了70人。重人物塑造能力,重气质和外形的契合度,尽量寻找无可替代的“这一个”,成为挑选演员的重要标准。

  张黎执导的镜头下有很多演员的特写镜头,演技不过关,就经不起放大和定格。就拿影片开始时出现的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的扮演者黄志忠来说,就是与他合作多年的导演张黎钦点的人选。虽然黄志忠的戏份只需要拍两天,但他当时正在别处拍戏,无法分身,剧组硬是等了他两个星期。按照任仲伦的话来说:“《辛亥革命》是一组人物的群像。我们不是用人物来叙述历史,而是要展现出人物自身的性格、思想和情怀。”

  同样由张黎直接确定的还有两名“特型演员”:孙淳和赵文瑄,分别扮演袁世凯和孙中山。对此张黎解释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形象上很接近角色。“首先我们讲历史人物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所以第一就是要形似,演员这张脸的结构必须和人物相似,然后我们再用一些方式让他更接近人物的神韵。”更何况他们俩之前都分别扮演过袁世凯和孙中山,“这就省去了许多重新改造,去体会,去研读角色的过程。”

  赵文瑄饰孙中山:16年第5次出演,一看就知道

  前一阵子,有剧组工作人员放了一张赵文瑄和成龙在《辛亥革命》里的合影剧照在微博上,引来不少人围观。有人问:他演谁啊?博主反问:哪个他啊?照片上有两个他呢!围观群众回答:当然是成龙了,赵文瑄么一看就知道演的是孙中山啊!

  赵文瑄版孙中山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一斑。算起来,这已经是赵文瑄16年里第5次扮演孙中山了,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自己评价:第一是比以前更像了。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本人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孙中山的容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次他在《辛亥革命》里的造型完全是比对着孙中山的旧照复制的,化妆师与其说是给他化妆,不如说是在他脸上素描,每次都要画上两个半小时。此外,赵文瑄本人偏瘦,而孙中山的脸颊是鼓鼓的,造型师特意给赵文瑄做了个牙托把脸型撑起来,这样就比原来像很多。

  当然,除了外形之外,赵文瑄对于孙中山特质的把握也越发精准。从16年前的第一次开始,赵文瑄平均每过四五年就要扮演一回孙中山。“这么多的‘四五年’我不是白过的,我在经历,在学习,在思考,在成熟,我在年龄上越来越接近那个阶段的孙中山,我揣摩角色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不敢说一定准确,但至少不会慌,也不会害怕。”看过《辛亥革命》,对此次赵文瑄版的孙中山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眼神,时而坚定,时而深沉,但永远是温暖的。赵文瑄说,这眼神可是他对着流浪猫练出来的。在他看来,博爱,是孙中山最大的特质,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份特质,他特地对着流浪猫进行了“博爱眼神大练习”。“我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做不出充满爱的眼神,那么我想,可以先从爱每只猫开始吧,演的时候可以把这种感觉带出来。”

  赵文瑄对于孙中山的感情近乎崇拜:“我很喜欢孙中山这个人,我觉得他有很可爱的个性。我甚至觉得他没有缺点。”尽管如此,作为演员的他却不会主动选择作为角色的孙中山来扮演,“孙中山”也不会影响他对其他角色的塑造。而张黎则干脆在《辛亥革命》杀青之后跟他说,演完这次就再也别演孙中山了,因为不会有比这次更完美的重合了——听上去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褒奖。

  孙淳饰袁世凯:成功在于我和他没有一点相似

  对于袁世凯,孙淳的评价是:“虽有治世之能,却没有处世之德,也不按常理出牌”。8年前他以一部《走向共和》登上了自己演绎生涯的巅峰,这些年的阅历也让他更善于揣摩角色,观众评价孙淳是《辛亥革命》里最大的亮点。有一场戏,袁世凯指着儿子袁克定,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离死不远了!”几秒钟的镜头,眼角眉梢全是戏。

  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在孙淳看来,自己在“袁世凯”这个角色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人太没有相似之处了。“生活中我是一个很简单很单纯的人,袁世凯则是一个了解人情世故、内心非常注重权谋的人。因为离他太远了,‘补偿心理’驱使我去揣摩他。这可能给袁世凯的塑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忍不住要说一个小花絮。尽管孙淳说自己今日对于外形上和袁世凯的相似度已经不再介意,不再需要用增肥来树立信心,但出演《辛亥革命》,他还是被张黎逼着增了肥。至于到底怎么增肥,答案就在黎叔的这句话里:“我每天中午看他把一斤六两面条吃下去就行了,他之后怎么减下来,我就不管了。”

  陈冲饰隆裕:贵为太后,却一辈子只愿做女人

  据说接到剧组邀请的时候,陈冲人在海外,一下子就答应出演隆裕太后一角。在出演《末代皇帝》23年之后,她又一次回到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后。

  虽然只有5场戏,但《辛亥革命》中的隆裕太后,是需要较多艺术发挥的人物,因为她在史料上留下的痕迹甚少,基本上只有3个标签式的符号: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光绪的皇后、颁布退位诏书。因为长得不好看,胆识、能力、心机又都欠缺,所以她既失宠于光绪,也不得慈禧的欢心,大部分时间都在后宫郁郁寡欢;直到慈禧和光绪相继驾崩,溥仪又还年幼,她突然成了名义上要担起整个大清王朝的皇太后。对于这样一个人物,陈冲的理解是:“对权力和朝政都没什么兴趣,只是一个失宠的太后,一辈子都只是个女人。”而要在短短的5场戏中让这个人物立体起来,就要把握住每一次亮相的机会。在影片中有一场戏,袁世凯为了逼隆裕退位,拿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事情吓唬她。隆裕此时已经完全明白了袁世凯的立场,但又没有别人可以倚赖,于是把袁世凯叫到跟前,压低了声音对他说: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你不能让我们娘俩上断头台,也不能让我们饿死!袁世凯答应之后,她才又恢复了皇太后的仪态,眼睛一瞪,说:下去吧!所有的无奈和不甘都在那个眼神里——这是她作为末代皇太后的宿命,历史总是要超出个人的承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