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辽宁义县悬空寺千古之谜 颛顼与妃嫔埋骨于此?

2011年10月20日 16:53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义县悬空寺悬千古悬疑

  在辽西古城义县的闾山深处,一位六旬老人长年累月看守着一座古老的寺院。这座建于悬崖峭壁上的古寺的前世渊源,引发了民间学者和权威专家的唇齿争锋。这座古寺究竟隐藏怎样的悬谜?

  开版语

  何谓“风物”?徐霞客足下的山川地理是风物,李时珍寻觅的奇花异草是风物,沈括笔端的机巧神工也是风物。风物有形亦无形,微观亦宏观,江河湖海纵然气象万端,一朵路边野花里难道就无大千世界?

  放眼辽宁,熟悉而陌生,我们不是知道得太多而是太少,哪怕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旧闻旧物,重新梳理后极可能别有洞天。一道岭、一条河、一座古城、一个山洞也许就暗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棵树、一朵花、一把短剑、一块断碑,没准就涵括着令心灵悸动的传奇。

  我们将带您走进这有关风物的故事与传奇里,在彼此坦诚的交流与共鸣中,一道求解真知,丰富学识,令乡土之爱涌动心田,亲近我们久违的万物自然。

  义县医巫闾山景区有位宋大爷,年逾六旬与世无争,长年累月隐居于闾山深处看护着一座古老的寺院。这寺院说来也奇,主体建筑居然不在山间平地,而是深“嵌”在十几丈高的悬崖峭壁上!

  扑朔迷离的前世渊源

  寺院旁的密林里有种羽毛艳丽的“玲珑鸟”,只嫩嫩一啼,数里之外便能听得真切。每日凌晨,宋大爷在这脆嫩的鸟鸣声中苏醒,拨开如薄纱般的盈面乳雾,仿佛置身海岛仙山。正午时分,无论山外的世界如何喧嚣烦扰,这里的山水始终安宁如故,空气清幽得似乎能拧出水来。红日西垂,宋大爷锁上寺门沐浴在夕阳温煦的金辉里,坐待静谧佳夜、月色满庭。

  这处清修之地名为宝林楼,别说在国内,就算在本乡本土也名气平平。在义县,宝林楼的名号远低于北魏的万佛堂与辽代的奉国寺,但这些年,却不知有多少香客翻山越岭来此地,欲登楼观瞻。不过若被宋大爷看出面相不善,多半会以“善缘未到”为由一笑婉拒。“三皇五帝待的地儿,26位皇帝拜祭的地儿,是谁想看就能随便看的吗? ”这是宋大爷的心里话。有人曾劝宋大爷下山养老享享清福,宋大爷将宝林楼的门钥匙系在腰间,拍一拍,笑道:“这儿挺好,我哪儿也不去! ”

  话说北岳恒山有座悬空寺,亭台楼阁建于离地几十米高的巉岩陡壁上,巧夺天工天下闻名。论形制规模、世间名气,义县的宝林楼自然甘拜下风,但若论资排辈、细说渊源底脉,较之宝林楼,恒山悬空寺怕是连摆擂叫阵的资格都没有。

  恒山悬空寺建于距今约1400年的北魏后期,义县宝林楼的成因却要从中华先祖——炎帝说起。恒山悬空寺的家底条分缕析,而宝林楼的前世今生直到今天也没人说得清。说不清还好办,恼人的是,无论是民间学者还是权威专家,一提宝林楼,立刻便唇齿争锋,各说各话,以致将宝林楼的话题越说越深,越争越玄,炎帝、颛顼、共工、伯夷、叔齐……谁也猜不透,这小小的宝林楼里究竟隐伏着几多关乎中华上古源流的史前悬谜?

  炎帝曾在此休养生息?

  宝林楼的峭壁下供奉两座祠堂,一是东方朔祠,一是炎帝祠。炎帝祠两侧的青砖墙面上刻有这样一副对联:火德教化称炎帝,品定榖(gǔ)药谓神农。祠堂正殿里的炎帝塑像身披大红衣氅,手持禾谷稻穗,浓眉虬髯一脸正肃。据《炎汉古刹说》记载,四世炎帝“榆网”施暴政于民,黄帝起兵,炎帝在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

  炎帝作古后,其子嗣为祭祀他,由云梦真人主持,在他居住过的石屋修建了庙宇,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先祖,建成了一座炎帝古刹。当地人说,那座炎帝古刹就是今天宝林楼的炎帝祠,过去叫“神农罐”,也就是炎帝的陵墓。除神农罐外,宝林楼以前还有八卦神农双塔(七级单檐式双塔)和神农碣,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人文景观,比埃及金字塔还早建300年,堪称世界之最!

  宝林楼的炎帝祠及相关说法令人困惑。据正史记载,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湖南等南方省份如今还在为标注炎帝故里的正宗地位争抢不休。无论炎帝来自中原还是南方,何曾与辽宁有关?炎帝被黄帝击败后,据称炎黄两族合为一部繁衍生息,从而奠定了今天华夏族的千年根基,炎帝又怎会北上入辽,栖身于这名不见经传的荒郊野岭?

  宝林楼此后的历史同样令人闻所未闻。宋大爷说,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202年将炎帝古刹改建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殿内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亲的塑像,炎帝古刹随即转换身份成了刘邦的家庙。东汉光武17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东征匈奴、鲜卑牺牲的英烈,命辽东太守祭彤在炎帝古刹半山腰崖壁前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古刹禅院。

  到了唐贞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巡游辽东,大将军尉迟敬德带兵至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刹,取名宝林,李世民为纪念此次东巡、表彰尉迟敬德的功绩,遂将炎汉古刹改名为宝林楼。并命徐茂功设计,尉迟敬德监修,将原先的二层汉代建筑扩建为四层楼,东西配殿改修为配楼,第一层楼称大雄宝殿,二层为大兴宝殿,三层为大安宝殿,最上一层为凌烟阁,古刹禅院随之易名为宝林禅院,并请“心元大师”出任宝林禅院的住持。这一时期,佛教天台宗传入辽宁,宝林楼成为当时这一地区的佛教活动场所,在此修炼的道士则搬迁到新修的庆云宫。宝林禅院内共有金、乌金、银、铜、铁、玉、石、木、泥塑佛像760尊,碑碣12个,现存的宝林楼二层木阁,是唐贞观十九年的遗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是宝林楼最为兴旺的时期。明永乐年间,宝林古刹的住持、僧人多达200余名,各类杂役30多人,有庙产42万亩,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僧道云集、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不绝,宝林古刹最后一位住持欣然大师,解放初期不知去向。

  颛顼与妃嫔埋骨于此?

  宋大爷听前辈人讲,在宝林楼的千年岁月里,共有26位皇帝、120位朝廷重臣拜祭过宝林楼,每位皇帝来时都在宝林楼后山种一棵松树,这片如今高大茂密的松林实为“帝林”。乾隆皇帝回辽宁祭祖,先后三次来宝林楼并赋诗多首,还在宝林楼的凌烟阁里前后住了一个多月。

  不过,上述有关宝林楼历史沿革的说法却并非共识,质疑者不乏其人,其中,对锦州历史颇有研究的冯立民便是其中一位。“何曾有26位皇帝来过宝林楼?乾隆皇帝赐给宝林楼的御制诗有多少是伪作?其中一首根本不是乾隆本人所写,而是出自一位明朝诗人范钦的手笔!宝林楼目前的对外宣传完全不对路! ”冯立民的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宝林楼的历史真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冯立民的诠释比宋大爷的民间说法更加惊世骇俗!“据我考证,宝林楼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大帝与其妃嫔的埋骨之所;是被颛顼击败的共工流放之地;是伯夷叔齐当年不食周粟的首阳山! ”

  冯立民说,前些年在宝林楼发现一块秦代古碑,古碑文字是李斯小篆体,上刻三个大字:头山闾。古代的字句是从右往左读的,所以古碑文字读法的正确次序是:闾山头。“在古代,‘二十五’为一闾,锦州文化学者孙剑平、李树基实地考察验证过,从今天北镇境内的东北方向起至西南,确有二十五条山谷,而宝林楼所在的山谷正是医巫闾山的起源处,所以称‘闾山头’。 ”

  这“闾山头”非同小可,这便是正史记载的颛顼大帝祭祀北方的神灵之地,也是他的埋骨之地。“《山海经》记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西蛇卫之。颛顼首开祭祀医巫闾山的先河,他死后葬在医巫闾山宝林楼一带,他的九位妃嫔葬在此山对面,颛顼所生子女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即九夷,包括鲜卑、孤竹、令狐。”对宝林楼这段深奥的上古历史,冯立民做出如下判定。

  孤悬半空的福地洞天

  宝林楼今天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万幸。宝林楼地处深山,又建于悬崖峭壁之上,人迹罕至登攀不易,后来,通向峭壁上古阁的天梯又烂断了,使古老的宝林楼孤悬于半天外,几乎与世隔绝。后世重修宝林楼,一棵死去多年的盘龙古树忽然一夜之间吐绿复活,令当地人惊叹不已。

  如今的宝林楼增修了一些地面建筑,但千年遗迹依然随处可见:高悬半天的古楼,用糯米浆黏合、依山势而建的石墙,还有绘于半山腰险峻的石凹处,穿戴奇异的两幅壁画。

  这画像是用一种山间植物的汁液为颜料涂抹上去的,呈暗红色,纵经千年风雨色调不褪。人像头戴高帽、发髻高耸,身形体貌与中原人物迥异,当地人称之为“老母像”。老母像头部有个圆眼,乃枪击所致,早年有人不听劝告举枪射击,令千年古迹受损。

  登临宝林楼的凌烟阁,前有形似屏风的影壁石,侧有惟妙惟肖的金鸡石,身置高空视通万里,不免心旷神怡。据传,当年有道人在此修炼,飞升成仙。冯立民说,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在宝林楼炼丹修仙,26位皇帝是否来宝林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道家的仙山谱系中,千年前,宝林楼就是难得一觅的福地洞天。主任记者 张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