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百年)探寻同德书报社百年坚守的“秘诀”

2011年10月29日 1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新加坡10月29日电 题:探寻同德书报社百年坚守的“秘诀”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董会峰

  “历经100年的风风雨雨,同德书报社的功能有所改变,但一直保持着一种性格。我们始终坚守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理念,所开展的活动,都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坐在放满中文书籍、杂志的书架间,同德书报社社长湛承宪向中新社记者如是说。

  在新加坡广东民路,“同德书报社”的匾额,在一排古朴的南洋风格两层建筑间格外醒目。踏进屋内,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挂着“中山先生纪念堂”牌匾,下有孙中山像,画像周围有中山先生亲书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以及“天下为公”。

  湛承宪介绍说,“同德”是目前新加坡硕果仅存的一间书报社,而在一百年前,书报社曾如雨后春笋般,在新加坡及海外华侨聚居区四处林立。据统计,最盛之时,新加坡的书报社有10间以上,而南洋一带的书报社超过百家。

  谈及创设书报社的缘由,湛承宪说,辛亥革命前后,能读书、阅报的人非常少。成立书报社,就是要启迪民智,介绍中国情况,宣传革命思想。与此同时,书报社还成为策划革命的基地,先贤们在这里传递信息,号召年轻人为革命效力。创立于1910年8月8日的同德书报社,就是宣扬革命思想的活动中心之一。

  “门口‘同德书报社’的匾额,是孙中山1917年任大元帅时亲笔所赐的。”每每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或访客前来,湛承宪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向对方讲述日据时期,这块至今仍高悬门口的匾额,流落民间、一度作为肉铺砧板的故事。

  据湛承宪介绍,上世纪40年代,日军攻占新加坡时,由侨领、富商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同德书报社被作为攻击的目标之一,书籍、文物等遗失殆尽。当时,一名做肉贩的社员将匾额取了下来,为保护匾额,他灵机一动,将匾额带到菜市场,以背面做切肉的砧板来作为掩护。日本投降后,他将匾额送回了同德书报社。

  湛承宪说,由于海外华侨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因而当时的书报社,是由不同方言的族群分别成立的。同德书报社最初是潮州社群的书报社,后与公益书报社、开明书报社合并,以“同德”为名。合并后开放门户,书报社的社员不再限于潮州人。

  “随着时代变迁,同德书报社在新加坡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湛承宪介绍,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人有一段时间尚未回到新加坡,在当时“无政府”的状态下,同德书报社曾一度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先贤们毫无私心,只是为了把新加坡人照顾得更好”。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绝大部分华侨自愿选择了新加坡国籍,成为新加坡公民。湛承宪说,同德书报社的功能有所转变,“我们效忠新加坡政府,要遵守新加坡政府的宪法和法律,但同德书报社传承中华文化的本色一定要保存。”

  “新加坡处在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政府担心华族子弟失去华人的本性和传统,希望在中华文化方面有所加强……这正是同德书报社的宗旨和责任。”湛承宪说,目前,同德书报社收集的6000余册图书、杂志和报纸,完全开放给新加坡懂华语的人士阅读,同时还以华文为媒介,开办了书法、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课程。

  新加坡官方的担忧不无道理,湛承宪介绍说,在鼎盛时期,同德书报社曾有400多名社员,目前社员只有200多位,且以老年人居多,社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形成此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过去分英校、华校,华校的学生经常到同德书报社看书,现在年轻读者很少;其次,同德书报社内的藏书,绝大部分都是繁体版,亟需增加简体版书籍。

  尽管如此,湛承宪对同德书报社下一个百年的前景仍很乐观。在他看来,社会是多元化的,较之于公立图书馆而言,同德书报社有自身的特色,譬如收集了很多民间团体的刊物及草根作家的作品。同时,新加坡还有很多读书会,会员自发地在一起交换读书心得,但缺乏宁静的场所,同德书报社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孙中山的故事,那时候他也很担忧我将来不会记住多少,没有想到我现在能够担任书报社的社长。”湛承宪表示,相信孙中山的博爱精神、大同世界的理念,会一直在华人世界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同德书报社坚守百年、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秘诀”;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和缓,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将来“同德”的发展机会也会越来越大。(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