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双城生活》话题不断:“婆妈剧”口味重不重?

2011年11月14日 18:02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凭借着对异地婚恋的独特挖掘,正在东方卫视等卫视热播的《双城生活》开播以来收视始终保持良好成绩,更在观众中引发大量讨论,例如“如何给双城婚姻保鲜”、“文化差异能给家庭带来多大影响”、“婆妈剧要不要洒狗血”都成为观众的讨论的焦点。

  话题一:“异地婚姻”怎样保鲜?

  从开播伊始,《双城生活》就凭借其 “首部异地婚姻教科书”的定位,击中了很多观众的心。比如剧中郝京妮、徐嘉惠最初约定 “距离产生美”,没想到后来不断遭遇两地分居的困扰,甚至面临被裁员的难题,都让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深有同感。而上海婆婆和北京妈妈在婚宴时间上的争执冲突也让很多观众感慨原来“全国各地办婚礼的时间都不一样”。

  有观众总结,无论剧中对南北文化差异的刻画是否有些夸大,但从中至少可以总结出维持异地婚姻的几条“保鲜秘诀”:比如,婚前必须审慎地考虑双方的家庭状况,尤其是对两地分居情况的接受度,“像戏中那样婆婆费尽心思为媳妇在上海找了工作,媳妇还不满意的情况太多了,都应该提前考虑好”。又比如,夫妻双方要有足够的信任、理解,经济上也要能支持,“文化差异还是其次,关键还是有没有心去包容、去理解。 ”

  而编剧王丽萍也直言,她写《双城生活》就是想鼓励为异地婚姻保鲜的男女们:“当两个人的感情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仍能坚持下去,那么它将是很牢固很伟大的。我想反映的是当下有着双城婚恋的年轻人的状态,以及他们心中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就像是剧中我个人最喜欢的那句话 ‘我跟谁过一辈子,谁就是我的信念’。 ”

  话题二:演员、角色错位好不好?

  在此前宣传时,上海女人马伊琍演“北京妞”、北京爷们涂松岩演“上海男人”一直被认为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播出后,很多观众都直言选角有点“别扭”,称如果能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出演或许会更出彩,“不是说一口京味的普通话就是北京人,也不是说话平翘不分就能演出上海男人味道的,总不见得两地选不出合适的演员了吧? ”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上海上海》、《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等其他剧集中,很多观众都曾质疑,为什么上海题材的电视剧不用上海演员?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上海当红演员都北上发展,有时候可选择的演员并不多。

  对此,导演安建也表示,比如男主角“徐嘉惠”一角,当时进入视野、可供挑选、有代表性的演员的确不多。但安建也指出,“错位”演员并不是个大问题,反而突出了一种文化融合的考虑,“我不知道观众是真的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本土演员,还是因为有了宣传的先入为主。这已经不是一个文化差异的时代,而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我们更多是在差异中寻找相似的东西。我们做这个戏不是为了夸大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而是突出融

  话题三:“婆妈剧”口味重不重?

  “洒狗血”几乎已经成为当下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电视剧的惯用手段,甚至有业内人士发出“越狗血收视越高”的言论。 《双城生活》播出后,虽然收视率和话题都不错,但也有观众提出质疑,认为该剧既不够“狗血”,也有点“太想当然”,口味较轻,“后妈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婆婆凭什么在婚礼上知道原来媳妇有后妈以后向儿子抱怨说被骗了? ”“如果我是郝京妮,日子也未免太好过了,婆婆有一套豪宅,还突然杀出一个当老总的亲妈……”

  对此,编剧王丽萍指出,近年来“婆妈剧”似乎有点“不洒狗血就不行”的迹象,但她不想让观众审美疲劳,为此她在创作时还多次往返北京上海进行深入和持续的采访。而导演安建认为,观众的口味需要合理的引导,在拍摄《双城生活》时,他就坚持拒绝 “洒狗血”,“大家喜欢吃什么、看什么,是需要被引导的。现在的剧集似乎就是媳妇、婆婆、小姑这些事,好像家庭戏越暴力越好。我觉得生活本身不是这样,不要老是一点小事儿鸡毛蒜皮就撕破脸,至少我不接受。”安建表示,他和身边的朋友也沟通过,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讲述婆媳故事,“我觉得现在的讲法跟生活本身更近。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