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桂剧是否被逼入时代的角落?表演团体减少到7个

2011年11月21日 19: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古老的桂剧遭遇现代的时尚文化,它的艺术魅力还能否如昔日一般光芒四射?在以多元与快速为表征的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下,桂剧是否被逼入时代的角落?

  我们看到的现状是:桂剧剧团已从原来鼎盛时期的近百个剧团减少到目前的7个。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中国老剧种如何传承和发展?近日,在广西文联、广西戏剧家协会举办的“2011中国桂剧艺术论坛”上,来自戏剧界、文艺理论界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来自广西各高校的学子们,共同表达了他们对桂剧现状的忧虑,并为桂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

  桂剧亟待拯救

  本报记者 宾 阳 驻广西记者 黎国荣

  历史:曾经辉煌, 走过大江南北

  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中最为成熟的剧种。桂剧扎根于民间,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风格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

  戏曲专家研究发现,桂剧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具雏形,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到清光绪年间时,戏曲作家唐景崧对桂剧进行了改良,使桂剧的剧目和演出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了重要的突破。抗战时期,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焦菊隐等,从理论到实践,从剧目的内容到形式,从艺人队伍的培养到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对桂剧进行了严肃、谨慎的全面改造,开创了桂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广西桂剧艺术团成立。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广西北部广大地区的县域普遍设立了专业剧团,《拾玉镯》、《穆桂英》、《闹严府》、《打滚出箱》等成为当时桂剧的代表性剧目。《拾玉镯》曾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广西桂剧团演员尹曦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后,该剧又被拍成电影。

  提起桂剧昔日的辉煌,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秦彩霞,显得格外激动。这位老人一生伴随桂剧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对桂剧有着深厚的感情。秦彩霞说,当年唱着桂剧走过大江南北,从广西到贵州、从长江边到鸭绿江边,“我们桂剧演到哪里都是红红火火,那年在武汉人民剧院演出,当地人说,这个场子只有梅兰芳来的时候满座,别的剧团根本不敢来演,而我们在那里连演7场,场场满座。”

  改革开放30年来,桂剧一直在进行着自我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泥马泪》、《瑶妃传奇》、《血丝玉镯》、《商海搭错船》、《柳宗元》、《大儒还乡》等一大批获奖无数的艺术精品闪耀于中国的戏剧舞台,深受观众喜爱,桂剧演出也曾出现过万人空巷的场面。

  现状:表演团体从100个 减少到7个

  与曾经的辉煌相比,今天桂剧的现状则令人担忧。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桂剧和许多地方的老剧种一样,已陷入濒危境地,发展形势严峻。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桂剧表演团体也从原来鼎盛时期的近百个剧团减少到目前的7个,能常年演出的也只有“两个半”。

  在“2011中国桂剧艺术论坛”上,专家学者群情激昂,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对桂剧进行发掘、抢救与保护,让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桂剧表演艺术家、桂林桂剧团团长张树萍对桂剧的演出市场很担忧:“现在看桂剧的观众不多,即使台上的演员再卖力地表演,但台下的观众戏甚至还没演过半,就陆陆续续地离场。作为一名桂剧演员,我感觉很悲哀。”张树萍分析说,桂剧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产销脱节。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彩霞则更多地从演员的角度进行反思。她说:“我11岁开始学桂剧,从艺67年,就认准一个理,桂剧要让观众喜欢,靠的是我们演员的真功夫——唱要唱得像样,打要打出功夫。没有好东西,再怎么想办法也挡不住衰落。”

  看法:新剧本新演员新观众,一个都不能少

  2006年,桂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出国家和政府对桂剧艺术的重视和爱护。社会对桂剧今后的传承和发展纷纷支招。

  国家一级导演、原广西桂剧团团长梁中骥明确表示,不提倡桂剧贵族化,而应该都市化,融入时代大潮。他说:“桂剧不能脱离民间,不能少了喝三花酒在那儿哼唱的感觉。同时我们要突破土得掉渣的审美形式和表演形式,因为那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梁中骥同时认为,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传承,挖掘流传民间的桂剧表演。随着桂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更要系统地把桂剧的艺术特色、各式各样表演形式挖掘出来。他建议在传播上应实现与现代传媒对接,加大在电视台、网络上的宣传,比如借鉴河南电视台推出的地方戏选秀节目《梨园春》的成功经验,培养年轻观众对桂剧的兴趣。

  桂剧专家、梅花奖获得者苏国璋则认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桂剧,就要大力培养年轻演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演出队伍就有断档的危险。苏国璋表示:“年轻演员根基差、基本功不扎实,在职的业务骨干缺少高水平的艺术指导,缺少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桂剧剧团缺乏能挑大梁、站舞台中间的尖子,甚至还有行当不全的情况,排演一个打戏往往要外借骨干演员。”苏国璋还认为,要大力抓剧本创作。“现在好剧本少,能‘叫好又叫座’的剧本更是稀缺。要创作一个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并体现民族特点、地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剧本需要主管部门和剧团的共同努力。”

  广西大学教授王建平对戏剧文学有多年的研究。他说,振兴桂剧首先在创作上要保持传统题材的优势,贴近现代生活、现代观众;二是要培养新一代的观众,让桂戏进入校园;三是要积极与产业对接,如与旅游对接,让桂剧成为旅游产品;四是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各种大型活动和大型文艺演出;五是在理论上加强桂剧研究,让更多人了解桂剧。

  论坛上,还有学者提出创编青春偶像类型的桂剧以吸引年轻人,梳理史料典籍彰显桂剧底蕴,把经典桂剧拍摄成数字电影等真知灼见。

  实践:让桂剧更贴近百姓

  让桂剧走向都市,广西桂剧团率先开始了实践。去年10月,该团推出的新派桂剧戏坊秀《锦衣绣口》,在演出环境、演出内容、演出手段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新颖的艺术形式、高科技的舞台效果和独特的运营模式使其成为广西剧目市场化运作的试金石。

  广西桂剧团桂·戏坊完全按照市场化策划运作,采取“点菜下单”式的演出形式。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演出节目,以及戏曲绝活专场、广西民族歌舞专场等多样的演出形式。桂·戏坊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确保了剧场演出的常演常新。这是广西桂剧团加快市场化运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剧团体制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桂林市桂剧团也在排演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桂剧。张树萍介绍,今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排演的大型新编现代桂剧《何香凝》,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很多没有看过桂剧的观众看到了桂剧的艺术价值。下一步,桂林市桂剧团将以建团60周年为契机,在12月下旬推出一系列桂剧主题活动。比如举办桂剧晚会,借助音频和视频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桂剧中融入流行元素,以宣传桂剧,服务老观众,吸引新观众。

  广西文联副主席韦苏文认为,桂剧现在缺剧本、缺人才,有些专业人才“演而优则士”,不利于剧团发展。桂剧要重见曾经的光彩,更应加强民间剧团的扶持。只有让桂剧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才能使桂剧成为有生命的艺术。韦苏文说:“通过两年多的戏剧实践之后,我们下一步会推出新作品,一台优秀的剧目可以培养几个大师,可以救活几个剧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