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媒体评论:“雷子乐”谩骂观众,太雷人

2011年12月14日 18: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雷子乐”谩骂观众,太雷人!

  作者:欣然

  日前,一位网名叫“枪枪方方”的观众在微博上发表了对雷子乐笑工厂剧目《如果不说那句话》“剧情烂、演员笑场”的针对性批评,横遭雷子乐笑工厂创始人及其团员、亲朋的微博轮番辱骂,言辞之污秽,人身攻击之激烈出人意料,十分“雷人”。而雷子乐负责人竟以忙于演出疏于对员工道德素养的培育,又或者年底事务繁多、压力很大导致情绪失控作为其无良行为的托词。这一由个人行为延展为集体骂战造成广泛社会影响的不良事件,被称为“2011年戏剧界郭美美事件”,众多戏剧界人士也对雷子乐提出批评。“民营剧社上演粗糙剧目,就有辱骂观众的豁免权吗?”“此公最可耻的地方在于,以‘破坏百花齐放’、‘迫害民营剧社’之道德帽子压人,既无耻,又畏怯。观众看了坏戏发牢骚就是砸场子,这是什么思维方式?”……笔者在错愕、义愤之余,也不禁对当下戏剧圈光怪陆离的文艺生态深表忧虑,同时也多了一份对文艺从业者强化行业自律意识的期待和呼唤。

  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鲁迅有言:“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对观众批评当头棒喝,人为割裂了文艺创作与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文艺创作成了自说自话、我行我素的即时消遣,在娱乐至上和商业拜金逻辑的绑架之下,让文艺批评的声音变得愈加微弱。一个完整的艺术生产链条,艺术作品需要面向大众,而艺术作品的好坏,还得由观众来评判。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艺术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一切批评的声音,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比冷淡的景仰有价值得多。“枪枪方方”的批评虽不见得如专业剧评人那般切中肯綮,但也代表了部分观众的声音,文艺工作者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是一味敌对谩骂。拒绝了必要且有益的艺术争鸣,艺术创作水准的提高又从何说起?

  拒绝对话,随意谩骂,“雷子乐笑工厂”不仅在艺术上不求精进,而且在德行上也违背了我国文艺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的一贯传统。中国古代早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说,可见从艺者德行为大,立艺先要立德。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唯有德艺双馨,方能行之久远。尽管“雷子乐笑工厂”以4年演出1460余场次,两周一出戏的高密度、多产创作娱乐40余万观众,但博人一笑绝非文艺创作的惟一目的,在更高层次上,文艺创作还应以德教化、发人深省、导人向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断听取包括观众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调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德之不存,艺将焉附,以文艺激浊扬清、褒美贬丑,推动道德教化和社会进步,应该成为每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艺术工作者的追求。文化自觉、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正所谓,不知耻,莫从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