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白局传唱600年 仅剩4位高龄传人

2011年12月16日 13: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白局传唱600年仅剩4位高龄传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走进拥有200年历史的南京甘家大院,穿行于曲径通幽的走廊中,耳边传来若隐若现的三弦和胡琴声,伴着南京白局的说唱声,那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百年前的宅院生活似乎就在几面墙的后面复活了,看不见却听得到。600年前,云锦工人为了打发枯燥的工作时光唱响了白局,成就了南京唯一的地方曲艺。如今,饱经沧桑的白局依然赋予老宅以灵气,使甘家大院不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是呈现出南京这个地方所特有的腔调和神态。

  循着说唱声,笔者在甘家大院皮影厅找到了唱白局的人。

  徐春华老师穿着黑色的演出礼服,衣服上绣着大团粉红牡丹花,站得端端正正,用正宗的南京方言教十来名女学员一个小段子:“金陵古城好,遍地藏着宝,明城墙、盐水鸭、雨花石、夫子庙,南京白局你还知晓?那就是南京方言说唱哎,南京的一瑰宝。”学员们坐在凳子上,手拿小碟和钢筷,一边学唱一边敲击出节奏。

  虽然学员们都染了头发,但仍然能看得出,她们的年龄已经不小。来自洪武路的马斌阿姨告诉笔者,十来个学员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

  学生老,老师更老,徐春华和周惠琴都已年届古稀。白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国家级空缺)只有她们二人。说起传承,二人均忧心忡忡,徐春华说:“现在真正能唱南京白局的,只有4个人,外人称我们是‘四姐妹’,其实我们都是70岁上下的老太太,这门艺术太需要年轻人了。”周惠琴接过话头:“我们出去演一场,四五个人连拉带唱加起来挣两三百块钱,年轻人学白局怎么养活自己?培训班我们搞过好多期,来的全是老人。净在脸上爬核桃纹儿的老人圈里打转,我们肚子里的货教不出去啊。”

  “四姐妹”中的另两位,是66岁的黄玲玲和73岁的马敬华,马敬华多年以前就搬家到河北很少回来。在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黄玲玲告诉笔者,三姐妹这些年一直在为白局奔波,到社区、敬老院、各类晚会上演出,到大中专院校表演、讲座,碰到愿意学的,把人带到自己家里教,多数是义务劳动,只有到夫子庙的状元楼等地方去表演,才能挣个车马费。“但这还不能叫传承,只能算是普及。现在我们的学生里,有十来个人能上台唱几段,但要说把白局传下去,还差得远。”

  “与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和苏州评弹一样,白局是南京特有的曲艺品种。”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露明说:“从明代起,织锦业工人就以业余玩票的形式,把民歌小调演绎成‘曲牌蝉联’的地方曲种。当时白局主要在婚丧嫁娶、庙会节庆上受邀演出,白唱不卖钱,每演一场称作‘摆一局’,日子久了就被称为‘白局’,即白摆一局的意思。”

  令人遗憾的是,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白局,传唱了600年后如今只剩下4位高龄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表示,全国的曲艺品种,除相声之外均处于濒危状态,改革开放前的300多种地方戏剧,现在只剩下一半。时代走得太快了,快得传统文化几乎跟不上它的脚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