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民间“沙大碗”今成城里“宝” 传人期盼找个徒弟

2012年01月19日 10:35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隋翔宇

  农民孙文政的家里最近常有城里人驾车到访,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淘宝”。而他们眼里的“宝”正是孙文政的手工艺品——“沙大碗”。

  1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孙文政位于栖霞市臧家庄镇东山庄村的手工作坊,推开有些古旧的木门,在院子东侧的厢房里,就能看到一些深颜色的器皿分作大中小三个型号摆放在墙根处,孙文政介绍说,这就是能把城里人吸引到村里的“沙大碗”。

  这种“沙大碗”是用黄泥烧制而成,表面粗糙,没有上釉,黑红或橘红的颜色,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因此得名。在胶东地区,沙大碗过去十分常见,用它来煮饭蒸菜时味道要比普通瓷碗纯正不少,当地常吃的咸鱼干就主要以沙碗为器皿,很受群众欢迎。

  孙文政从事烧制沙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0多年了,今年59岁的他从17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这么多年下来,家里的作坊、工具和手艺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当年用过的煤油灯还挂在作坊的墙上。现在要做一个沙碗的话,孙文政还是要坐在一个名为“坐床子”的特制木凳上通过脚摇转轮来捏好泥坯,整个工序全部由他独自手工完成,到最后出窑,差不多要花费四五个月的时间。

  不过也有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孙文政告诉记者,他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沙大碗的买家不同了。以前,因为价格相对偏低,沙大碗主要是在农村用,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瓷碗渐渐代替了沙碗。到现在,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沙大碗这种传统的餐具又重新被消费者看好,过来买沙碗的大多是些城里人,经常会有人开车打听着路来到这个丘陵环绕的小山村,有次烟台市区一家酒店到这里看货之后,当场就拉走了3000个沙碗。“沙碗主要用来盛鱼干、烧肉这种逢年过节常吃的菜,所以临近春节这段时间,沙碗要比平时卖得好。”孙文政笑着说。他一窑能够烧出两万个左右的成品,全部卖出后,将获毛利近10万元。

  孙文政所在的东山庄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多的时候村里有10多孔窑。不过由于制作沙碗的经济收益不高,活又太累,使得村民们都逐渐把精力放在了种苹果上,年近花甲的孙文政现在是村里唯一一个做碗人,并且村里当年的窑已全部废弃,他现在只能在自己的作坊里做好沙碗坯子,再运到邻村去烧窑。

  多年来,最让孙文政纠结的是这门手艺的传承。烧制沙碗是他家里祖传下来的技艺,他的爷爷和父亲在当地都很有名气,而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工作,没有时间也不想学习这门传家手艺,外甥倒是跟着他学了几个月,也能开始独自干些简单的工序,不过最后还是因为太累而放弃。这些年来,孙文政一直想收个徒弟把手艺传下去,可至今仍未实现这个目标。

  谈到自己的新年愿景,孙文政说,希望像他这样的民间手艺人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扶助,毕竟这些工艺代表的也是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承。最后他再一次提到自己的“心事”:新的一年里最好能够找到个徒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