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文化驻乡”激发农民表演欲望 文化种子乡野开花

2012年01月19日 12:2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魏薇  

  舞姿曼妙、眼波流转;仪态大方,歌声委婉;小品诙谐,轻松自然……你或许难以想象,这些舞台上的主角大都是跟天地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在“文化驻乡”工程的支持下,在农村文艺中专班老师的教导鼓励下,他们的创作欲得到释放,表演欲得到激发,曾经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富矿”亟待开发

  随着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涌入城市,乡村的社会结构改变,空壳村的出现使得人际交流减少,乡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逐渐减弱,村民存在普遍的孤独感。尽管大多数村镇的文艺设施都比较健全,但利用率很低。

  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现在的农民缺什么?缺幸福。大量年轻人奔到城市,不愿意留在农村,主要是因为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 

  其实,广大农村的文化资源是一处待开发的“富矿”。2008年起,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北京市农广校就发现,作为课间休息穿插的团队活动,例如健身操、秧歌、广场舞等,更受学员欢迎,甚至很多不是学员的农民也会赶来参加。受此启发,2010年8月,北京市农广校首先在延庆县分校进行了文化驻乡工程试点,在8个乡镇开办了16个农村文艺中专班,进村授课,开设曲艺创编、电子琴、礼仪、乐理、化妆等课程,注册学员达到776名;之后在其他10个区县分校进行了推广阶段的试点工作,每个分校选择2个村,办2个文艺中专班,共计开设39个班,注册学员达到1500余名。

  “尽管是中专班,但是几乎没有学员因为学历而来,主要是因为愉快。”北京市农广校校长朱启酒介绍说,“文化驻乡”工程激发了农民广泛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很多都是夫妻、父子、婆媳一起参加学习,甚至有一家都参加学习的情况,除了注册学员,还有众多跟班学员,年龄最长的已有82岁。

  “文化普及了才会有生命力,当其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扎下根儿来,这样的文化建设才会牢固和持久。” 朱启臻感叹。

  乡土文艺人才当地“发芽”

  “过去,办培训班得‘贿赂’村民来参与,但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出勤率。”朱启酒说。

  农忙时每周至少一天,或者两个晚上,农闲时每周两至三天,实行1至3年的弹性学制,来自农广校的专职老师和外聘老师会按时入村教学。黄俊平是延庆农广校的专职乐理老师,为了能把复杂的音乐知识教给从未接受过类似教育的中年学员,她想了很多“招儿”,“例如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四分音符,所以唱一拍,学八分音符时,我会用一只脚支撑身体,要唱半拍”。在教学员们跳舞时,她更是将姿势和农民们熟悉的摘苹果联系起来,“苹果都在树尖上,所以咱们要重心上移,手要往上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再加上课下的自己练习,学员们学得越来越好,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农民,很多受到文艺中专班教育的学员都成为了村里的文艺骨干和带头人,扎根儿留在村中“种”文化,让更多的村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林桂和一家人现在成为了村里的“明星家庭”,本来就爱好文艺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既能进行曲艺创编,还能利用废旧扁担、椰子壳等制作二胡、板胡等乐器进行演奏;妻子段柏玉则能传神地将他编写的《老两口上中专》演绎出来;女儿林常青则学起了主持,从声音到仪态都越来越专业。“文艺中专班让我们这些‘老帮子’重新焕发了青春。”今年已经66岁的林桂和说道。

  农民文娱生活自我“绽放”

  “很多村里的演出和电影,的确能够繁荣乡村文化,但‘来去一阵风’,并不持久和系统。” 谈到“文化驻乡”的宗旨,朱启臻表示,“我们要培养留守的农民文化骨干,让他们扎下根来,实实在在地调动农民的文化兴趣、彻底改善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中专文艺班开办后,文化的种子“驻”下了,村村都有了新变化。聚在一起打麻将、说闲话的少了,健康的文化活动成了农民生活主流。很多村子都成立了村级文艺宣传队,在各种节日为村民演出,有的甚至还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学员们通过学习变得更自信、更开朗,以前不敢公开讲话的敢表达意见了,不敢登台演出的敢表现自己了,不敢化妆、不会化妆的农村妇女们愿意打扮了,农民学员的仪表、气质等都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井庄镇学员王俊写的快板《夸夸农民中专班》中写得好,“时间一长才发现,精神面貌有改变,体重也减了八斤半,现在您再看看,个个都能赛貂蝉。”

  对此,53岁的闫克明也深有体会,他和另外三个老汉排演的节目《四个老汉儿夸闫庄》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来没想过大老爷们也能上台演出,这一唱是真舒服!词儿是一点儿虚的都没有,俺们闫庄村实在是变化太大!”武淑兰今年已经63岁,由于超龄,属于跟班学员,但是她学得比谁都好,甚至还自学舞蹈教给其他学员。闫庄村的戏楼已经搭好,武淑兰还将组织一场2个多小时的春晚演出,把从十几岁到七十几岁的村民都发动起来演节目,自己担任总导演,“有小品、相声、舞蹈等等,咱村里的春晚啥样式都不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