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湖南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翻番 消失一成形势严峻

2012年01月21日 10:57 来源:三湘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湖南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翻番消失一成形势严峻
长沙交通银行旧址被拆毁前的最后影像。

  历时5年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11年底全面结束,基本摸清了我省的文物家底。经普查统计,我省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20366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16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8201处,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湖南在普查中有何重要发现?为何有大量文物消失?1月20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吴顺东。

  总量翻番  长沙最多

  据吴顺东介绍,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366处,其中古建筑642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31处。此次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165处,新发现文物占登记总量的59.7%,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是普查前的两倍多。

  全省各市州的不可移动文物统计数据显示,长沙在数量上独占鳌头,共登记2425处,是普查前的5倍,其中新发现1941处。此外,株洲、岳阳、邵阳等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均大幅增加。  “经过普查发现,我省文物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尤其是在古建筑的调查中收获较大。”吴顺东说。此次普查全省共登记古建筑6420处,以城步清溪古建筑群、绥宁大园古苗寨等为代表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建筑遗产,是各民族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实体反映。

  鬼仔石像遗址群、大园苗族古村寨、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安化古道4处文物点,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吴顺东表示,这四处文物点是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均具有高度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反映出一段历史或一种文化,在区域内比较少见。

  预留历史   保护未来

  “传统观念中,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和文物保护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拓展,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实体,那些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遗存,还未成为历史但未来值得保留的,也纳入到了文物体系中。”吴顺东告诉记者,这是预留历史,即预先保留在历史长河中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如20世纪的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甚至包括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那些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实体。

  2010年8月,怀化安江农校纪念园正式揭牌,标志着它正式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迎接四海宾客。国家文物局特批安江农校纪念园为“国保”单位,是为明天保存今天的农业文化遗产。

  消失一成   形势严峻

  此次普查过程中,我省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占调查总量的10.83%,占复查文物总量的23.17%。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至今,两千多处文物消失,不是个小数目。” 关于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原因,吴顺东分析认为,一是配合基本建设、重大项目,对涉及到的文物点做了考古发掘,有些发掘完以后回填了遗址、墓葬,不再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留;二是人为毁坏,如长沙市区的近现代公馆建筑群,近些年就因棚户区改造屡被拆毁;三是自然因素,一些文物消失于自然坍塌、损毁。文物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由于致使文物消失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何保护好两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面临严峻挑战。

  记者 甄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