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沙家浜》郭建光原型去世 曾被日伪军悬赏通缉

2012年02月01日 15:10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1982年5月,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夏光先生之子向记者展示父亲的老照片。本报记者 朱仲杰 摄

  提到夏光,就不得不想到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著名武生、老生谭元寿。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相当成功。当时无人能替,郭建光一直由谭元寿一个人所扮演。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谭元寿老先生本人。“虽然我当年相当可惜,没能与郭建光的原型夏光先生有过接触,但是对于这个角色,以及当年演出的种种经过、场景,至今仍旧印象深刻。”电话中,谭老先生说。

  虽然一直熟知“郭建光”的形象,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最初的“郭建光”在《沙家浜》中并没有如此多的戏份。“当时郭建光这个人物,在最初的剧本中仅仅被定义做第二号人物,一号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阿庆嫂。”对于最初定稿的经过,谭老先生至今仍旧印象深刻。“当时剧本初稿出来后,送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在对每个人物以及整个剧情了解过后认为一定要突出武装斗争的形象,突出二号人物,也就是郭建光,没有商量的余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剧本增加了“郭建光”的唱段、表演以及场次。“虽然临时改剧本、设计唱腔、动作等都很赶,不过最后在上海定稿之后,再送给毛主席看,他很满意。”虽然临时修改,但是谭元寿依旧很快的适应了剧本的改动。

  为了能更好的演出,谭元寿更是来到常熟沙家浜体验生活。“这个形象很正面,指挥能力强的军人,但是毕竟演绎角色一定得从生活出发,所以当年在常熟时体验,还是很艰苦的。当年跟着部队一起生活,对军人的纪律性、坚强,体会的很深,也费了不少脑子去认真思考这个挺拔人物的动作气质,最终还挺成功。”王婕妤

  昨日,记者获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主人公郭建光原型夏光,已于1月22日除夕夜去世,享年104岁。今天上午10点,夏光老人的追悼会将在十字岗火葬场举行。根据老人的心愿,骨灰将被送回沙家浜安葬。在沙家浜墓园建好之前,夏老骨灰将暂放置在南京。透露这个消息的,正是夏光老人的大儿子、已经七旬高龄的夏军。

  昨日在钟山宾馆,夏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了夏光老先生传奇的生平往事。夏军说:“父亲极少在我们面前提及自己当年战斗的事情,很多内容都是我们在他接受采访时旁听到的。父亲也从来不说自己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过是一个幸存者,占了一个(郭建光的)光字,实际上这个人物是许多新四军指挥员的缩影。大多数人都牺牲了,我能幸存活下来,而且还活得不错,不容易啊,我很知足了。’”

  □本报记者 贺沂沂

  第一次看自己的故事

  父亲流泪了

  京剧《沙家浜》里很多人物都有原型,比如阿庆嫂、胡传魁,它的故事就取材于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中,36名伤病员英勇抗敌的真实历史。这36名受伤战士的指挥员正是夏光。

  夏军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夏光任新四军第五路军参谋长。由于连续作战,经常彻夜不眠,“父亲的眩晕症犯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于是部队领导便让父亲到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中,与另外35名伤病员一起休养。在那里,父亲与伪军、土匪胡肇汉——也就是《沙家浜》里胡传魁的原型遇上了,于是父亲对胡肇汉一面争取一面斗争,斗智斗勇。”

  在芦苇荡中中,夏光重新组建了新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新江抗),并任司令,重新燃起了东路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短短几个月内,这只义勇军就从36人扩大到500人,最后整编成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夏光任参谋长。夏光领着这支队伍打得日伪军缩进沪宁沿线的大据点里不敢出来。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这就是当年发生在沙家浜的真实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故事先被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在上海表演,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随即迅速在全国走红。可是,身为主人公的夏光却一点也不知情。直到有一次,夏光到上海,一位战友给了他一张《芦荡火种》的戏票,让他一定要去看看。“这是父亲第一次看《芦荡火种》,他越看越激动,很惊讶:这些内容自己怎么这么熟悉,这个人物怎么跟自己这么像,父亲最后看得都流泪了。”夏军说。

  曾被日伪军悬赏通缉

  传奇故事多

  实际上,夏光一生戎马,经历坎坷而又传奇。夏军告诉记者,父亲夏光是在由毛泽东创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入的党,当时一共有4个人入党。土地革命时期,夏光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父亲后来在家乡当了小学教员。为了寻找党组织,父亲带着一个学生来到黄埔军校成都分校,一到晚上,他们就换上军装出去寻找组织,有一次他们负责押运一批子弹,共20万发,父亲想交给游击队,结果没能成功。最后,父亲在长沙找到了组织,加入新四军,并重新入党。”夏军说。

  在夏光老人一生曲折的故事中,有一则最为传奇。因为夏光出色的指挥战斗能力,给日伪军造成很大麻烦和重创,被日伪军悬赏通缉。有一次,夏光给自己做了一枚私章,在与战友嬉闹中,被一名商姓营长抢走装在了口袋里。战斗中,商营长不幸牺牲,遗体被伪军发现。日伪军在商营长身上发了这枚刻着夏光名字的印章,还有一些钱,再加上商营长和夏光一样都留着大胡子,日伪军以为自己的劲敌夏光被杀了,便割下了商营长的头挂在城墙面示众,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匪首”夏光已毙命的消息。这张报纸目前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内。

  在南京工作生活62年

  梦回沙家浜

  夏老戎马一生,出生入死于枪林弹雨,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身边的警卫员就在他身边中弹牺牲或受伤,可是他却从来没挨过子弹。这也成为一个传奇。倒是新中国成立后,夏光因为胆囊手术先后在南京鼓楼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开了两次刀。夏军告诉记者,父亲夏光于1950年担任了中国人民海军联合学校校长,为新中国海军的建立发展、海军人才的培养,为巩固国家海防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校址就在南京挹江门,从那时起,夏光就一直生活在南京,至去世前已整整62年了。

  晚年的夏光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走路快、吃饭快,自己铺床、散步要走很远的路,喜欢目测距离、查看方向……“父亲身板一直非常好,还曾多次回到沙家浜看望老乡老战友。直到98岁,父亲的大脑开始渐渐萎缩。去年一年,父亲曾病危3次,但每次都被抢救回来了。这一次,父亲表面看很平静,家人都认为没什么大问题了,没想到,父亲就这么去了。老人家能如此长寿,我们身为儿女也甚感欣慰了。”

  夏光老人共育三个儿女。在孩子们的眼中,父亲不仅身体好,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更好——在“文革”时期,夏光因为与党组织曾经失去过联系而被调查批斗,到农村养猪,可是老人家却始终坚信“我的问题是一定会搞清楚的”,坚信党组织,坚持自己的共产党人信仰。“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剧《沙家浜》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唱出了当年沙家浜军民浴血抗日的豪迈气概。夏光老人曾多次对家人说:“百年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安葬在沙家浜,让我陪伴逝去的战友,一起沐浴阳澄湖上的缕缕朝霞。”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