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2011年度军旅文学综述:要警惕现实性的弱化

2012年02月08日 14:54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军旅文学要警惕现实性的弱化——2011年度军旅文学综述

  近年来,笔者反复强调和预警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影视化倾向“双刃剑”的弊端。当一种题材、一种文体、一个作家群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本应坚守的题材阵地和文学理想时,自我解构、放逐或曰主动转型的结果便是,文学性与精神性的建构被抽空后留下的巨大裂隙。

  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无论是在生活质地、思想深度还是文学性等方面均呈下滑趋势。诚然,作家个体的创作都是阶段性的,状态的起伏与调整本属正常,文学界也有“大年”“小年”之说,然而若将军旅长篇小说作为现象统而观之,最令笔者担忧和焦虑的却是作品数量的逐年下滑,已从5年前的年均三四十种,下降到近两年的年均不足20种。据从有关出版登记与统计部门了解,2011年中国长篇小说产量在4300部以上,军旅长篇小说产量的下降,与长篇小说出版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照。没有了一定的数量作为基础和支撑,军旅长篇小说的发展前景似乎更加黯淡。而就在这少之又少的数量里,军旅作家作品所占比重也在迅速降低,甚至不足半壁江山,若再细察,则发现专业军旅作家的创作活力之萎顿更是前所未有。

  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里,2011年度值得一说的军旅长篇小说有苗长水的《军事忠诚》、裴指海的《往生》、黄国荣的《碑》、雪岛的《琵琶行》、沉石的《谍杀》、菜刀的《魔鬼连》、乔信明、于玲的《掩不住的阳光》、哈金的《南京安魂曲》、阎欣宁的《遵义!遵义!》、海飞的《向延安》、李燕子的《咆哮的鸭绿江》、张品成的《红药》、赵冬芩与长缨合著的《中国地》、李晓敏的《抗战枪王》、高杰贤的《撤退》、文清丽的《渭北一家人》和刘长富的《神圣的守望》。在这17部作品中,军旅作家的有7部,而专业军旅作家的只有3部,“70后”新一代军旅作家的只有两部。试想若没有大量地方作者对于军旅题材的“加盟”和“支援”,军旅长篇小说之萎缩和衰弱将达至何种地步。阅读2011年度的军旅长篇小说,留给笔者最深的两个印象便是“类型化叙事的强势”与“现实性写作的孱弱”。

  类型化叙事的得与失

  当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大投入、高票房、类型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时,中国文学领域的类型化写作也早已开启,并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从青春文学、都市白领文学、情爱文学到铁血小说、官场小说、穿越小说等等,文学的类型化同电影的类型化一样,都是在商业时代、大众文化传播主导下,文学艺术商品属性被强化和放大的必然趋势。类型化的文学与类型化的电影就像超市中摆放的货品一样,通过自身特征的集约化呈现和标签化的定位摆放,能够更方便快捷且有效地吸引特定消费群体的目光,最终实现文化的定向传播与快速消费。近年来的军旅长篇小说正在成为又一个类型化了的文学场域和题材空间。毕竟,新世纪初年的军旅长篇小说全面繁荣,在与电视剧联姻后,也造就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商业传奇,由此所引发的市场对稀缺优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资本重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尽管,站在纯文学的立场上来看,高度类型化的军旅长篇小说就如同包装精美的文学快餐,总还是少了些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但从普通读者“浅阅读”的现实需求来说,直白干净的小说语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浪漫传奇的人物命运,扑面而来的英雄气息,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伦理,剧本化的写作策略,瞄准当下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阅读变化,强调故事情节推进的速度……所有这些都使得军旅长篇小说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社会阶层、职业背景、教育程度、年龄层次的人们的阅读期待。换句话说,纯文学领域中的溃败或曰退潮,在影响军旅题材电视剧繁荣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商业出版市场中的军旅长篇小说。

  《中国地》更像是一本“影视同期书”,但是电视剧的高质量或曰编剧较高的文学水准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小说对于乡土文化的亲近和细腻呈现使得战争题材与乡土题材较好地融合。赵老嘎这个人物形象有自身深厚的现实文化积淀,而非那种脱离地域与历史文化背景腾空出世的性格英雄。故事发生的主要场域——清风岭可以说是乡土中国的缩影和标本。当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余,关照到了历史境遇中的现实存在和文化风貌时,小说便具备了较为厚重的历史感。毕竟,在传奇的光影下,如果缺乏厚重的生活存在作为依托,即便再精彩好看的故事也难免显得虚妄苍白。海飞的《向延安》是一个类型化写作的集成之作,将谍战、悬疑、抗日、青春成长等融为一体,通过酷爱厨艺的富家少爷向喜从懵懂的革命青年成长为沉着、坚定、成熟的革命者, 再现了一批革命青年和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对理想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寻,表达了特殊岁月中的年轻人“即便把我们撕成碎片,每一片都将写满忠诚”的鲜明主题。海飞在小说所依托的重大主题下,坚持追求一种极为纯粹而非流俗的小说品格,使之成为一部可以细读慢品的佳作,实属难能可贵。那种暴力蹂躏之下的惨烈人生、那种火一般热烈而微妙的青春、那种义无反顾的绝地抗争,都使小说传达出一种极为动人的力量。不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而且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地方也写出多样的人生意味,从而将历史的丰富包孕在含蓄之中,把生活的韵味隐含在单纯情致当中,其细密中的凌厉、温婉中的坚硬,都使这样一部革命题材的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风采。李燕子的《咆哮的鸭绿江》是《寂静的鸭绿江》的姊妹篇,正像书名一样,作家此前的寂寞沉静的创作状态已经变得激情澎湃,不可遏抑。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更加众多,大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与辽南战争历史的宏大图景扑面而来,读来的确过瘾,但是较之此前水静流深、细腻温婉的笔触和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细腻描摹,《咆哮的鸭绿江》在复杂故事的裹挟下一路狂奔,作家已经无暇也无力在过于宏大庞杂的故事线索之外再去经营小说的文学性。作为一部电视剧化了的长篇小说文本,《咆哮的鸭绿江》已经足够出色,但是以文学的标准审视,“咆哮”却未必比“寂静”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现实性的饱满或缺失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家过分依赖想象是可悲的,军旅生活的当代性往往又是最难写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苗长水的《军事忠诚》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活概括力和穿透力是值得称道的,所呈现出的关注当下军旅现实生活、直面新军事变革新情况新问题的文学立场和写作伦理是十分宝贵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军事忠诚》堪称是一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小“百科全书”。书中关于如何征兵、如何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如何搞好社会治安、如何支援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抢险救灾,都描述得非常详实生动。苗长水聚焦于当下的军旅现实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正面、全面且生动、深刻地表现军民融合式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题材上填补了当代军旅文学的一个空白,可以说是距离当下军队现实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阎欣宁的《遵义!遵义!》表现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空间,在这种历史的断面上,生动地展示出作者对于历史的重叙、探寻与想象。战争所及的地理人情、山川风物、历史掌故,生活什物都在文本中得以细腻呈现,使得作品从历史的细部切入,赋予生活本体以丰富的色彩、声响与滋味。2008年,哈金开始构思《南京安魂曲》,然而困难重重:材料太多,难以取舍,找不到角度,“选择魏特琳是想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这件事,但写起来变了很多。这本书也是讲述者高安玲的故事,直到改到第32遍才找到这个角度”。在写作的3年多时间里,哈金一直生活在70年前南京的气氛中,“自己很沮丧,但这是工作的条件,没有选择,常常哭完了还得写下去”。正是这部与泪水相伴而成的作品,让我们面对历史的伤痛,在追思和慰灵的小路上无声地行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证明了,在通往伟大的写作中,技巧、技术和语言的花哨,并不一定比一颗质朴沉静的心灵更重要。裴指海的《往生》并非是以常规的结构和手法来描写这段为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作者以一名当代军人的身份,不断地进入对前国军连长李茂才的采访与追寻的过程。时空穿越般的对话与沟通,意在寻觅中国军人的精神本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本体。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断穿行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两端,第一人称的采访式叙事视角,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又人为地阻滞降低了叙事推进的速度,形成了较为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解放军出版社年底推出的黄国荣的《碑》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其对战俘题材的深刻表现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文学品质。作家积4年多之功,7易其稿,将对凡人、军人、英雄以及对和平、战争和人性的深刻而痛苦的思辨探索熔铸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邱梦山传奇而悲壮的人生命运之中。小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秉承了“战壕真实”的风格,对现实生活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探索叩问更具有终极关照和哲学思辨的高度。

  书写战争是军旅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却并非惟一的主题。即便书写战争题材,历史生活的“现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李晓敏的《抗战枪王》是典型的类型化文本,书写了一个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有关枪的故事。让人既有阅读的快感,又打心底里生发出英雄的豪气。小说对于草根人物英雄传奇的书写容易满足当下大众读者对精神偶像崇拜的期待,每个读者都会把对草根英雄的崇拜投射到自身的现实境遇中。但作者毕竟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状态缺乏亲身经历与厚重鲜活的生命体验,缺乏有意味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作者也无意为网络小说式的文本去下工夫研究历史真实和进行实地调研。从这样的战争历史题材中,我们感受不到历史的温度,也嗅不出战争的硝烟。小说文本层面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娱乐化的审美趣味和电视剧化的叙事伦理。当下的军旅长篇小说存在着严重的“伪历史叙事”倾向,部分作家不去采访历史的亲历者,不去做田野调查,就依靠着有限的历史资料、飞扬的想象力和圆熟的叙事技巧,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植入历史与战争背景中去,就炮制出所谓的战争历史小说。从中读者看不到当年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扎实可信的生活细节,感受不出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温度,此种“伪历史叙事”是难以令读者信服的。

  在长篇小说创作之外

  近两年,受各类新兴奖项与征文活动的鼓励,军旅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量持续上涨。2011年,有更多的中短篇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解放军文艺》专门用两期作为“短篇小说纪念专号”,《西南军事文学》的“实力派”栏目以小说加创作漫谈的结合模式诱发读者思考。王凯、王棵、裴指海、朱旻鸢等一批坚守在中短篇创作领域的“泅渡新秀”也逐渐浮出水面,为军旅中短篇小说开拓了多元化的写作空间。

  对当下军营生活的书写一直是军旅中短篇创作的瓶颈,2011年的军旅中短篇小说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值得推荐的作品是王凯的《任务》(《解放军文艺》第6期)和《魏登科同志的先进事迹》(《西南军事文学》第5期)。《任务》写出了一名普通上尉的生活常态,也是当下许多军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缩影。小说沉浸在一种蓬松而绵软的叙述情绪中,叙事脉络是简单的,但故事牵动了多维的社会内涵。有伍秋原工作前途不可预测的苦闷绝望,有新闻干事寻求升迁捷径的急功近利,有老汉一家的善良质朴,有冒充老汉侄子的青年骗取丧葬费的诡诈无良。这些林林总总的元素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如破竹的张力,凝聚到一个点上亟待爆发。但在主人公得知被骗的一刻,这股本来期待宣泄的力量又瞬间土崩瓦解,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和虚无感瞬间弥散开来。也由此,作品呈现了多重审美趣味,衍生出若干可延伸和挖掘的触角,彰显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力,融入对当下军人生活的现实关照。《魏登科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叙述结构上别具特色。作者采用了类似影片《罗生门》的结构方式,以“我”受命整理资料无意中发现一本调查笔录为线索,把一场意外事故当做故事起因,列举了若干谈话人对魏登科同志的评价,并把这些评价作为笔录原封不动地“誊写”到小说里。作品有如一面多棱镜,读者在每一个棱角上会见到未曾谋面的主人公魏登科的不同侧面。如作者自己所言:“魏登科是众人眼中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一些侧影,而这些侧影的集合,也仍然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侧影,像遥远的星系中的天体,只让我们看到它们的某一部分。”魏登科只是一个小人物,谈论他的人们也同样是小人物,如果没有一本记录可供勘查,他们也不过是数亿人群中的小颗粒,无从谈起。作者想表达的正是时间和历史对于小人物的不可抗力,加之一些细碎的感觉掺杂其中,涉及到体制,涉及到人和人巨大落差背后的诱因也许细微得不值一提。总的来说,王凯的这两篇作品紧扣军旅生活,但又剥离了英雄主义、崇高理想的外壳,真实抒写生活,是难得的军旅佳作,也为军旅小说家开展新鲜的写作资源提供了范式。

  朱增泉历时5年完成的五卷本《战争史笔记》堪称是一场一个人打赢的战斗,不愧为本年度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该书将战争、历史与个人融为一体,采取了一种适合大众读者文化水平与口味的方式,重新讲述中国古代战争史,又鲜明体现了朱增泉独特的整体性战争观,盛世危言的思想品格和庖丁解牛的艺术风范令人印象深刻。王树增的《1901》(修订版)讲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和发生在中国极其悲壮的灾难:皇权崩溃、民族衰弱、义和团的斗争、知识分子的茫然、民主主义者的悲剧、守旧的满洲贵族集团、西方的思想、外来的宗教……作者通过对史料精确性的把握和表现,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今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启示。《1901》用强大深厚而又激情内敛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我们这个民族的面孔与表情。郭晓晔的长篇纪实文学《孤独的天空》通过纪传冯如短暂却足以烛照中国航天孤独的天空的生命历程,抒写出他在西方文明强力挤压下的内心苦难和坚韧不拔以航空救国的伟大精神,在当下文学精神性整体缺失的状态下,虽非振聋发聩,亦可谓难能可贵。傅逸尘的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将国家壮美的航天事业和个人独异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以对辽阔海天的另类观察和别样感受,以对祖国远洋测控事业的现场体味,散文化地讲述了一段段“远望人”的感人故事和人生传奇,试图探寻、审视诸如陆地与大海、天上与人间、另类与常态、残缺与完美、孤独与喧嚣、奉献与遗憾、辉煌与悲壮、伟大与平凡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命题。朱向前的文学评论精选集《“黄金时代”的文学记忆》 入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丛书,成为部队惟一入选此书系的文学评论集。殷实的文学评论集《当小说成为哲学的仆役》,对中国当代文学及部分军旅作家作品的创作现实多有观察见证,书中大部分篇章,可见作者独异的审美经验和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当代中国文学包括军旅文学,有褒扬肯定,也不乏尺度严厉的评断。

  总体而言,当前的军旅文学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和齐整的阵容,但是军旅长篇小说的现状令人堪忧。复杂性是文学的最高追求,系统内充满大量元素,非线性地相互作用着,犹如被风吹动的千万树叶,每片树叶或许并不知道树与自身的名字,但却共同构成了这株树的形象。类型化的军旅长篇小说过于线性直白,而且就类型化本身的发展而言也极其不均衡。“现实性写作的孱弱”暴露出的本质问题其实就是军旅作家对于现实军旅生活的陌生和疏离,军旅现实生活在军旅长篇小说中的缺席是令人遗憾的,也是值得警惕的。(朱向前 傅逸尘)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