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就是来要钱的

2012年03月11日 1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就是来要钱的

  中新社记者 孔任远

  “我就是来要钱的!”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为敦煌要钱,对樊锦诗来说不是第一次了。

  “‘数字敦煌’没有完成,钱还得继续‘要’。”说起敦煌,这位在小组会上寡言少语的74岁老人陡然来了精神。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已为敦煌研究事业奉献4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

  自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起,樊锦诗的提案就没离过敦煌。“数字敦煌”便是她第一份“敦煌提案”中的构想。

  “用数字技术模拟敦煌壁画,起初想法是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文物信息,供研究人员使用。现在看来,还可以制作虚拟洞窟供欣赏参观,分流一部分游客,缓解石窟开发压力。我们正在建数字展示中心……”樊锦诗站起身来,向记者比划着,“像天文馆一样。”

  该提案很快得到了批复。“是温总理批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应该得到重视!’”樊锦诗学温家宝总理的语气,一字一顿地说。

  “‘数字敦煌’总共大概要2.6个亿(人民币),国家拨1.8亿,还要自筹。”樊锦诗伸出手来跟记者“算账”。2010年,资金终于到位,“数字敦煌”可以启动了。

  为敦煌“要”到2.6个亿的樊锦诗依旧提着学术会议发的枣红色帆布包,装上一堆材料,来北京开会。这一次,她要为“数字敦煌”争取后续资金。

  2012年3月4日,樊锦诗的“敦煌提案”再次获得掌声。接下来,樊锦诗一连几天拒绝记者约访:“没时间没时间,我的材料还没准备好呢。”这天,她笑盈盈地告诉记者:“材料交上了。”并表示,这一次“很有戏”。

  除了要钱,政协委员樊锦诗还“救”过敦煌一命。2009年敦格铁路(敦煌至格尔木)规划出台,樊锦诗马上发现了问题。用她的话讲,规划中的铁路“就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敦煌古城的心脏”,“把敦煌古城的风貌完全破坏了”。樊锦诗在提案中提出另一条路线:“不能光批评人家,你得给人家出个招。”

  “我不会提自己不熟悉的提案。”在樊锦诗看来,好的提案如学术论文般严谨,“你要把事情调查清楚,有事实,有数据,有分析,还要有建议。”

  做全国政协委员近20年,在她心中的提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敦煌。

  有人问,樊锦诗的提案为什么总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复?她说:“不是我提案写得多么高明,而是敦煌的事太重要了。”“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敦煌需要重视保护,这是咱们国家文明古国的资源,它是有文化内涵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要这么做。”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记者会上,樊锦诗话语铿锵。(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