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厉无畏:文化产业园区要避免新一轮“产业过剩”

2012年03月17日 17: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有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

  记者 李琤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多年来一直关注“文化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意,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逆势而上引起他的关注。这位有“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经济学家,谈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如同中医号脉般娴熟、精准。厉无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有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振兴的引擎,并能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但也要避免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过剩”。

  助力经济转型人才很关键

  “创意产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因为创意产业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强于其他产业。”厉无畏说。世界各国在此方面也有经验可循。金融危机曾严重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创意和知识产权为驱动的日本动漫经济却逆势增长;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低迷,却催生金融题材电影在好莱坞走俏。厉无畏表示:“那些实现了经济创新的国家比较容易走出危机,而创意产业就是推动经济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同时指出,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塑造有特色的品牌,来提升竞争力,如绍兴的孔乙己品牌、重庆的张飞牛肉、国窖泸州老窖等等,品牌背后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创意把它开发利用起来,而人才是实现这些创意的根本。”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建设一个有创意的国家,需要拥有一套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新探索。关键在于如何培养,能不能抓住要害。”厉无畏分析,我国急需的创意人才可分三类:技术制造类、原创策划类和经营管理类。其中,第一类是中国的传统强项,而其他两类均需加强。“美国开发的‘加菲猫学英语动漫’系列,畅销全世界,这是怎么实现的?既需要画出来,也需要想出这个点子,还需要有好的推介营销。”厉无畏感慨,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多数能“画猫”,但在想点子和推介营销两方面还很薄弱。

  “创新既要有原创创新,又要有集成创新。乔布斯的苹果,就是一个集成创新的产物。”厉无畏建议,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在文化创意方面拥有好的素养,又要在经济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才能,并且拥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善于引导和整合各种各样资源的能力,最重要的还要能将整合好的资源利用好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避免出现新一轮“产业过剩”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一些大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甚至更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足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比如,总量规模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条块分割严重,产业集中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等等。由此可见,文化产业要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数年高速增长之后,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相当大。厉无畏指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到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与之相比,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差距大,也就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大。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有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避免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过剩”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厉无畏认为,当前很多园区并不具备孵化文化产业所需的条件,盲目上马容易流于形式。“一个好的园区,至少要为入驻企业做好4个方面的服务: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经营咨询服务、高效灵活的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厉无畏以上海的成功经验为例,深入分析:有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不论规模,只要带着好创意入园,园区就可提供条件帮助其转化为产品;有了经营咨询服务,企业就可以专心研发,避开不擅长的经营领域;有了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才能放手一搏、做大做强;有了知识产权保护,一家企业难以完成的维权工作,就可以由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出面解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